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寫好散文

如何寫好散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0 13:38:14

 

如何寫好散文(為什麼你寫不出一篇好散文)1

假設一個人用一年的時間在一處猶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反複打磨一篇散文!那會是什麼樣的效果?一定會有名篇佳作誕生嗎?不見得!如不是這樣,那就永無可能。

為什麼要這樣假設?其實,也沒有很強的針對性,隻是關于散文創作的事情琢磨的多了,想着想着,就假設出來了。如果非要刨根問底兒,就算是一次呼喚吧。呼喚我們的散文創作在大繁榮的當下能再多一些精品與經典!多些傳世之作!

“打磨”本是手工藝工匠作業面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指磨或擦器物表面,使其光滑精緻,以提高其身價。

散文打磨屬文字藝術的打磨,是文學創作面不可缺少的程序,比工藝打磨更為講究。其特點,手法也就更為複雜,更講技巧與技藝。目的,就是使作品更加抓人、精彩、細膩、光鮮、潤澤、質感。何謂散文打磨,我是這樣理解的:就是對一篇已完成的散文作品“毛坯”進行嚴格的細緻的審檢、推敲、斟酌、調整、删減、補充、定奪、修改的全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專心地面對着一篇毛坯作品聚精會神地不厭其煩地忘我投入地在一個人的寫作世界裡,端詳了無數遍,審視了無數遍,推敲了無數遍,斟酌了無數遍,調改了無數遍,直至達到滿意最後不由自主地拍着大腿自我叫好的過程。

如何寫好散文(為什麼你寫不出一篇好散文)2

林非老爺子說過:“散文易學而難工。”指的應該就是散文的打磨吧,至少“打磨”算是“難工”的一個方面。一篇沒有經過打磨的作品,可見它有多麼毛糙與粗略,這樣的作品又怎麼好意思扔出去紮編輯的手呢。在這方面,我們也許确實還存在着對待散文創作不夠嚴謹、不夠細膩、不夠深沉,甚至有些急燥的現象。所以老爺子對中國散文創作是這樣評價的:“持樂觀态度。從總體上講,它的總步調是向前進的。但嚴格來說,卻是數量大于質量,質量的欠缺是因為一些作家的寫作缺乏思想境界,一些淺顯的感慨衆多的文章充斥文壇,容易生成浮躁心态。散文創作是異常艱難的,情感的勃發和哲理的深化,都無法大量和永遠湧現,更何況還得天衣無縫地彙于形象和文字裡面,要寫出美輪美奂和震撼心靈的作品,需要在畢生的觀察、揣摩、閱讀、體驗、感受和思索的過程中付出努力。”

在成百上千的散文座談會或散文評論文章裡,總會聽到或看到“中國的散文創作形勢一派大好,作品鋪天蓋地,怎麼就缺少精品佳作呢!”很多人在感慨,在歎息。但這種局面仍沒有大的改觀和扭轉。為什麼呢?精品佳作與一般作品的比例關系,是有其内在規律的,好作品很像“金字塔”的塔尖兒,塔尖與塔基之間的比例應該是一個恒定值,精品佳作當然就不會那麼多,多了就不是精品佳作了,也就不是“金字塔”的尖了。散文創作也一樣,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高手。我倒覺得,對待這個問題應冷靜客觀些,可能是人們的欣賞水平在逐年提高,而不是絕對缺少好作品,隻是人們随精神需求的日益豐富和提高而變得“口兒高了”,和欣賞“春晚”的道理相似,不像初辦的那幾年了,個個節目皆精彩,因為之前沒見識過,所以眼下大力提倡“創意”。難道春晚真的不如20年前的景象,當然不是,也是需要創意了。但隻要有春晚,還是欣慰的,何況每年的春晚都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相信,大部分散文作者們同樣是認真對待創作的,精品佳作和一般作品永遠是塔尖和塔基的比例關系。不過隻要不放棄,執着地堅守下去,誰都有可能為中國散文的“塔尖”獻上一篇你的并被大家喜愛的得意之作,哪怕是一閃而過也好。

如何寫好散文(為什麼你寫不出一篇好散文)3

基于目前散文創作的背景,才産生了上邊那個似乎有點荒唐的假設。這種假設,隻是一種期待,因為在散文發展形勢大好的今天,誕生一篇精品的确太難了!因此。越難,作品的“打磨”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用一年的時間區打磨一篇作品,我想更多的是在考驗我們的創作态度。那需要作者具有超常的文學涵養、修養、毅力、耐性、堅守、精神與境界。如果真是用一年的時間,不停地在與一篇作品推心置腹地對話、交流,以超負責的心态審視這篇作品,那至少這篇東西成為經典的可能性就有了。因為作者能這樣做,說明他已具備了創作精品的基本素養。

因此,善于打磨作品,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也是衡量一個人創作狀态是否達到了一個高度或境界。所以在打磨作品之前,首先要過心理打磨這一關,完成一篇經典散文的創作,到底需要多長時間?這可以量化嗎?恐怕這個問題誰也不好回答。

但抽象看,創作和打磨的時間是與作品的質量成正比的,通常這樣的時間越長,打磨的越充分,對提升作品的質量,作用就越大。我認為:打磨主要是一個推敲作品的過程,包括文字的推敲、句式的推敲、段落的推敲,結構的推敲,立意的推敲。提到打磨,就要想到另外一個問題了。成熟老練的散文家,他們的打磨是講效率的,也可能是創作經驗決定的,他們對作品的打磨,通常多是對文字和句式打磨,至于上面講的後三項,他們已經在動筆前就推敲好了,事後不用再花更多的功夫。前期的功力用得越足、越充分,毛坯的質量條件也就越好,或者說底子越好,基礎越好,後期的打磨就越順手,越省勁,越省時。高手、老手,似乎已将“打磨”的程序隐藏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了,外人根本看不出他們在刻意打磨,而實際已和創作的整個過程交融在一起了,創作中打磨,打磨中創作。

歐洲的衆多教堂,似乎就有這樣的味道。我非常欣賞一件東西在無限寬泛的時空,漸漸地慢慢地完成其複雜而繁序的孕育過程。歐洲,任意一座教堂,就建造它幾百年。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始建于1163年,完全建成于1345年,曆史180多年;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始建于1248年左右,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32年。所以,歐洲的教堂才有了盛譽,才讓人交口稱贊。

中國是善于打磨的國家。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尤其是中國的各派藝術,細膩而富于玄妙。如大型石材雕镂擺件工匠們完成一件作品,一件流芳百世的作品,也要刻畫打磨它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

那麼散文,完成一篇經典散文、創作一篇傳世佳作,到底需要多長時間?一年?兩年?還是多長?當然,散文不是機械地用時間計算的。高手的創作,也許就那麼一、兩天,一、兩個小時,作品就大功告成了。但這樣的作品,絕不是簡單的、所謂作品直接創作的那段時間,其“詩外”的積累,恐怕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

如何寫好散文(為什麼你寫不出一篇好散文)4

一位外國人,參加中國畫家的筆會,非常驚訝。“哇!中國人怎麼寥寥幾筆,幾分鐘的時間,就畫完一幅作品。”旁邊的一位白胡子畫家瞟了那位外國人一眼,嚴肅地予以糾正:“你說的不對!我們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是我們畫家的年齡加上剛才創作的時間,才是完成作品的時間。”那名外國人聽了點點頭,發出了大鳥一樣的聲音:嗷!是這樣的!我明白了!

假如一篇散文打磨一年,一天打磨一句,一篇3000字左右的作品,到年底,能否成為經典佳作?這樣的假設,恐怕不夠科學。散文是每個自然人的獨特的文字藝術産品,一切創作包括打磨的奧妙,都由作者個體掌握與決定。

有人說功力不夠,才傻子似的在那沒完沒了的打磨呢。可問題正是那些功力夠的,那些大家名家仍在那默默地精心地打磨着他們一絲一毫都不可忽視的作品,而功力欠缺的,倒常表現得超常的自信,天下唯我,我最好!

我們常用“語不驚人死不休”對待修辭造句,這該是文字打磨的最高境界了。

杜甫詩講究煉字琢句。這種現象在杜甫前後也有所見,比如曹操的詩也講究煉字,他可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用“明”與“稀”兩個意象就烘托出了一種寬廣博大的意境;賈島的推敲更是成為千古佳話。但杜甫更為上者。他自己曾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寫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往詩中注入詩人創作時最真切的情感語言和打磨所下的最真誠的功夫,所以才造就了杜甫詩聖之名。

經典是打磨出來的嗎?當然!不打磨絕對不會出經典的?打磨時間長短,取決于材料,取決于立意與結構,取決于作品毛坯的條件,材料上乘,毛坯精良,那打磨起來,就很順手,否則就難下手。對于難下手的毛坯,也就無須打磨了,這時也許推倒重來,也許就斃掉了,這些已不是打磨的範疇,因為它不夠打磨的條件與資格,散文也會産生垃圾。

作品經精心打磨後,會讓你産生輕松愉悅的快感,這時将稿子發出去,你才坦然,你才心安理得,你才對得起編輯,對得起讀者,也才對得起自己對散文的一片用心苦心和默默的追求,如果不是這樣,那還寫什麼散文。

散文打磨可能有很多形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打磨方法,打磨高招兒。我是這樣體會和概括的,一家之談,不見得準确。

如何寫好散文(為什麼你寫不出一篇好散文)5

一是“一氣呵成”式。這種打磨,一般指創作比較輕熟的那類題材。一篇散文作品的“毛坯”完成後,緊接着就進入打磨程序,自上而下地可按自然段逐一打磨,如果設小标題或标明題序,也可按章節逐一打磨,持續進行,不間停,直至完成,滿意收筆。

二是“間歇階段”式。作品完成後,先初步打磨一遍,而後,放一段時間讓作品沉澱,也許十天,也許半月,自行掌握。沉澱期間,手停而腦不停,對作品全方位予以斟酌、思考、審視,覺得新一輪打磨期醞釀成熟了,就着手開始,然後再沉澱,再進行下一輪打磨。

三是“作品穿插”式。幾篇作品“毛坯”可能在同一當期先後完成,遇到這種情況,可輪流穿插進行打磨。作品題材可能是同類的,也可能是非同類的,在輪流打磨中,可以借鑒、聯想、發揮、調度,可能無意中就會收到另一篇被打磨的作品的啟發。

四是“交流商讨”式。這種打磨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作品的結構、句式、引經據典,吃不準的,不具有十分把握的細節或方面,都要暫停與圈内人進行交流、商量、讨論,或是直接征求意見。三人行必有我師。經人指點,思緒被整理後再去打磨,興許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是“深入采訪”式。有些稿子可以盡快收筆,也可以拿出去發表了,如果是圖省事的話。但要堅持高标準,想使作品上層次,将關鍵情節“說透、論實、扯清”,讓作品更生動、更翔實、更感人,就需要找到相關的人,知情人,老輩人,深入采訪,深入調查,深入核實,這樣作品才不丢章、不落項,也才更有作品質感。

其實,打磨的形式遠不隻這些,每個作者都有一套自己打磨的方式和方法,智慧而超凡。但不管什麼形式,最終是讓精心打磨後的作品,更加精彩,不落窠臼,呈現精品,傳世後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