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周人用的食器,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作為肉食器的“鼎”,它作為青銅重器也在“宅茲中國”的展覽中以各種造型和大家見面。而今天我們要來聊聊的,是特展中出現的另一類周人常用的飯食器,簋(guǐ)、盨(xǔ)、簠(fǔ)。它們有着相似的名字、相似的造型,一起來深入了解下吧!
01簋(guǐ)
簋是盛放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皿,以圓為主,偶有方器。在商代出現以後,逐步成為青銅禮器序列中一種主要的器物。簋的器耳多樣,商代有無耳簋,周代簋基本帶有器耳,有獸首耳、環耳、附耳等,有的耳下又有垂珥。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漸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嚴格規定使用的數量,一般是以偶數組合與列鼎配合使用,列鼎與列簋是周人禮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春秋中期以後,簋不再像之前那麼流行,僅在傳統的禮器體制中尚有所發現,但形制有較大變化。戰國以後,簋在青銅食器中已極為少見。
王妊簋
西周早期
洛陽博物館藏
陳侯簋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館藏
02 盨(xǔ)
盨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用來盛放黍稷稻梁的飯食器。從形制上來看,盨更像是橢方形的簋,一般成偶數組合出現。盨一般有蓋,有紐可卻置,往往有柱足和矩形紐。盨出現在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進入春秋以後盨幾乎絕迹,但偶有發現。
召伯虎盨
西周晚期
1993年洛陽東郊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應侯爯盨
西周中期
1992年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4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院藏
03 簠(fǔ)
簠是盛食器。整體造型為長方體且棱角分明,器身與器蓋呈對稱,形狀大小相同,可以互相扣合,為了方便使用,一般在器身兩側會有用于提拉的器耳,将器蓋卻置就可以盛放黍、稷稻梁等。簠在西周早期開始出現,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以後基本消失。
陳侯簠
春秋早期
上海博物館藏
宋公栾簠
春秋晚期
1978年固始縣侯古堆M1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藏
下面這個表格,可以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這三種器物之間的區别:
器物名稱 | 造型特點 | 流行時期 |
簋 | 圓器為主、偶有方器,西周中期後多有蓋 | 商代晚期至
春秋早期 |
盨 | 橢方形為主,一般有蓋可卻置 | 西周晚期 |
簠 | 長方體且棱角分明,器身與器蓋對稱,蓋可卻置 | 西周晚期至
戰國時期 |
通過上文的對比,希望大家再次走進展廳時可以區分出這三種仿佛兄弟一樣的飯食器,并正确念出它們的名字!
結語
周人主流飯食器的不斷變化,讓我們充分意識到周文化“重食”的特點。而“重食”的文化習俗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西周早期墓葬中觚爵酒器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仍然很大,青銅禮器組合中有着“酒食并重”的局面。周人吸取殷商酗酒亡國的教訓,在建國伊始就頒布了“禁酒令”,消解商人舊俗,以禮綴淫,崇尚節儉,不斷鞏固從商王朝繼承來的政治地位和疆域的合法性,使天下人承認其“共主”的身份,并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套禮制規範,直到西周中期穆王改革之後,随葬組合中酒器逐漸式微,具有彰顯等級身份作用的包含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的完整随葬禮器組合走向完備,這才有了被後世奉為圭臬的周禮。
展覽名稱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展覽日期
2022年7月30日-10月23日
展覽地點
上海博物館
第一展覽廳
✻溫馨提示:上海博物館實行實名制網絡預約,您可通過上海博物館官網、官方微信進入預約通道。
上下滑動查看
參考文獻:
[1]張聞捷,劉锴雲. 西周初年周人墓葬中酒器與食器的變革[C]//.芳林新葉——曆史考古青年論集(第二輯).,2017:21-32.
[2]李零.商周銅禮器分類的再認識[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11):21-36.
[3]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 上海博物館 •
編撰丨許樂菲
學術支持丨胡嘉麟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