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輝在工作中。 網絡圖片
播下一顆“納米種子”
蘇州工業園區若水路398号,是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簡稱蘇州納米所)所在地。這裡也堪稱是蘇州納米産業發展的第一顆“種子”,而楊輝就是播種人之一。
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無線電系,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生。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已拿到博士學位的楊輝被公派到德國學習。當時出國潮正盛,楊輝也有朋友留在了國外,但當面對“留”還是“回”的決定時,他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國内,帶領中科院團隊對第三代半導體的相關課題展開研究。
2006年,楊輝有了新任務——籌建蘇州納米所。從播下一顆“種子”到如今取得豐碩成果,他參與并見證了全過程。據楊輝介紹,蘇州納米所建成後,一方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做強基礎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圍繞蘇州發展納米産業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産業資源之間的通道。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顆“種子”已成長為納米産業的茂盛“森林”。從研究所到企業,再到公共技術平台,環環相扣,推動材料創新系統能力日益增強。如今,蘇州工業園區已發展成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産業集聚區之一。去年,園區納米産業産值超過1000億元。
“前沿新材料産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要怕‘慢’。”楊輝認為,培育前沿新材料産業集群,市場需求導向和科技推動導向缺一不可,不能隻求短期效益,還要依靠原創性颠覆性技術突破,才能實現創新鍊和産業鍊融合,從科技界到産業界實現全鍊條貫通。
讓創新跨越“死亡谷”
2020年6月30日,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成立,楊輝被任命為執行主任,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這一次,距離他籌建蘇州納米所已過去了十幾年,當年的壯志青年如今已有了斑斑白發,但楊輝的努力與堅持不曾改變。他說,要繼續做一個“愛做夢”的追夢人。
對于科技創新領域,國際上普遍存在創新“死亡谷”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科技、經濟“兩張皮”,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這也是姑蘇實驗室着力探索突破的一個主要問題——如何将“死亡谷”變成“機會谷”。
為此,姑蘇實驗室設計了一個新的項目運行模式——成果交易前置。企業“帶資進場”,實現科研活動的多元投入,提前确定研發成果的買家,在學術界和産業界之間搭建橋梁,打造“創新谷”,這樣既能激勵産業界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将資金定向投向基礎研究領域,也能檢驗科技項目是否具有産業化前景。正如楊輝所說:“企業願意帶着資金進來合作,共擔風險,這也可以證明這個項目是真正有市場需求的。”
今年,在姑蘇實驗室成立兩周年之際,團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聯合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科研機構、高校開展協同攻關,共申報各級各類縱向項目10餘項,獲批科技部項目3項;“固态納米孔DNA測序儀”項目榮獲首屆全國颠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優勝獎;3D視覺芯片、分子束外延設備等7個項目成果獲專家一緻認可……
“已經啟動的28個項目中,既有面向未來産業發展的前瞻性需求項目,也有尋求突破‘卡脖子’問題的技術項目。”姑蘇實驗室聚焦材料科學,堅持材要成器、器要能用。“不能隻局限于做材料,而是要能做成器件,最後一定要有用。”楊輝強調說。
據了解,截至目前,姑蘇實驗室通過定向攻關項目、設立院士專家工作室和前沿探索項目等多種方式,已精準引進包括歐美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水平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團隊30多個,共引進副高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03人。這支團隊正向着材料領域核心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展開攻關,力争實現新的突破。
(來源:中國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