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目的原則
教育懲罰必須以學生權益為前提,班主任在注重教育懲罰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體現學校的教育職能。要讓學生明白:懲罰是對自己進行多次反複地柔性教育無效時才啟用的;老師對自己懲罰,是使自己懂得行為界限,明确是非觀念,增強道德責任感。
2、尊重學生原則
并不是隻有贊賞才能給予學生自尊與自信,懲罰更需要尊重與信任,班主任在實施教育懲罰時要小心地為學生着想,要顧及其承受力和尊嚴。
3、就事論事原則
班主任要考慮違紀者是故意還是無意,是初犯還是重犯,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家庭背景如何(如離異或單親家庭),綜合考慮,謹慎從事。懲罰應限制在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上,就事論事,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學生本人。
4、公正性原則
一個巴掌拍不響,班主任實施教育懲罰時應做到公平公正處理,兼顧矛盾雙方的感受,讓其心服口服。否則會激發矛盾,達不到教育目的。
5、準确性原則
班主任在對學生實施教育懲罰之前,要充分進行調查取證,摸清事實真像。不能偏聽偏信,更不能有成見。同時還要依法辦事,有據可依,不要“草菅人命”。
6、及時性原則
有時看起來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往往會釀成大禍。及時的懲罰能使學生的不安、内疚等體驗更深,能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錯誤造成的後果。延遲的懲罰和處理會因事過境遷而使學生忘記,淡化錯誤行為,懲罰意義也不大。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聽之任之,等到學生的錯誤行為造成危害後再來“揭傷疤”,“算總賬”,是不利于學生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的,甚至還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反感和對立。處理學生違紀事件一定要做到 “四不放過”:原因沒有調查清楚不放過;違紀責任者和其他學生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采取糾正防範措施不放過;違紀者沒有受到教育懲罰不放過。
7、靈活性原則
教育時機的選擇應以有效、有益的雙重标準來衡量。有時事件剛剛發生時并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最佳時機的選擇應以是否有效觸動學生的情感,轉變其思想和行為方式為基準。時機恰當的教育懲罰具有教育價值,也能釋放出教育價值,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它的教育價值。
8、循序漸進原則
對一般性違紀的處罰要循序漸進,比如學生曠課,達到了處分級别就要給予警告處分,不改正時再依次升級,漸漸地加壓。不要欲擒故縱,等其曠課已接近或達到開除的地步,才提出來處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