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是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并沒有一定按照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富春山居圖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制,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着,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岚白色霧氣迷蒙,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富春山居圖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中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随着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回。
富春山居圖 第三部分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裡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裡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你跟着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而雲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系。
富春山居圖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隻有山,隻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圖》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蔥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富春山居圖 第五部分
富春山居圖 第六部分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漁夫也隻是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顆塵埃。遠處一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一起,一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
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卷
富春山居圖 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随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隐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谧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于此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