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華蒙學經典《千字文》,但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作者周興嗣的故裡,周興嗣,南北朝陳郡項人(今河南沈丘),他生于斯長于斯,自幼聰慧且勤奮好學,青年時就以博覽群書、“才學邁世”而名重一時。公元535年,在梁武帝的要求下,教導史上的古迹《千字文》在周興嗣筆下問世。
因而沈丘縣依托《千字文》故裡建成了中華槐園,打造“槐”文化品牌,主要包括槐園文化廣場、千字文廣場、萬畝槐樹種資源基地和水上樂園等數十處生态景觀。現已是一個可以容納上萬人,集生态旅遊、園林文化、自然景觀于一體的休閑場所。
沈丘,以周朝的沈國為名,為沈國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始置項縣;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改項縣為秣陵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秣陵縣為項城縣;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黃河泛濫,項城縣遷治殄寇鎮(今項城市區南老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縣;1950年縣政府遷至槐店。
沈丘作為一座有着五百多年曆史的縣城,文化積澱深厚,特别是人文景觀。華佗冢,位于槐店鎮的西南角,相傳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安葬在這裡;清真古寺又名至元寺,始建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小頂寺,供奉人祖爺、女娲娘娘,香火旺盛;黃廟古橋,始建于清末,橫跨沈丘、項城兩縣交界泥河上。一般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美食也是少不了的,槐山的香酥羊闆皮、肥而不膩的地道牛肉幹、馬五家的新鮮烤牛肉等清真美食;老城鎮的“兆豐”酒曾是乾隆禦筆,在清代,“兆豐”酒,“顧家馍”都是要每年上貢給皇上享用的貢品。
“今古何處盡,千歲随風飄。”如今的沈丘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富的大縣,糧食年産量在16億斤以上,是全國糧食生産百強縣,境内還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央直屬庫--紙店中儲糧直屬庫,倉儲年存量50億斤;沈丘還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首屆“中國綠色名縣”;沈丘更是全國最大、全省唯一的聚酯網研發、生産、銷售基地,2011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聚酯網之鄉”,如今,聚酯網産業已成為沈丘縣域經濟特色産業。
沈丘也是一個人力資源大縣,勞動力富裕,現有人口130多萬,豐富的人口,推動了沈丘縣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的增長速度,排在周口市前列。而經濟的發展肯定離不開交通,甯洛高速在轄區内有沈丘紙店收費站、沈丘收費站。鄭合高鐵、漯阜鐵路過境沈丘,還有5條省道在境内縱橫交錯;更重要的是沙河航運開通後,可直達港口。公路、鐵路、水運一體的交通網讓沈丘縣成為了豫東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門戶和物資集散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