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引言
對于一門學問的研究,首先應搞清楚這門學問到底是在講什麼,其所面對的對象是哪些人群,才能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到其所要表達的思想。
按照西方對于書籍的劃分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學說和社會學說,如《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屬于自然學說,《馬克思主義》屬于社會學說。這樣的劃分總體來說是比較粗糙的,但不妨礙我們以此來對各種書籍進行分類學習。那麼,《易經》是自然學說還是社會學說呢?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知道四庫全書的朋友應該知道,四庫全書主要分經史子集四部分,《易經》屬于經部,儒家有六經,分别為《詩》《書》《禮》《易》《春秋》《樂》,而《易經》往往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四庫全書
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
什麼是“經”
我們先來說一下什麼是“經”,“經”的本意為“織物上縱的方向的紗或線”,看過織布機的朋友應該知道,織布時都是先拉出縱向的紗線,再壓上橫向的紗線,慢慢形成一匹布,而“經”決定了布的大小、樣式等等,所以引申其為決定性、重要性的、奠基性的、底層邏輯性的等等意義。
織布機
同樣,我們可以看到竹簡也是在縱向的竹片上刻字,其同樣具有“經”的意義,漢朝以前,承載書寫的主要工具就是竹簡,能被寫在竹簡上的内容,一定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如重要公文、重要曆史以及“經”。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個内容,那就是不是所有的書籍都能被稱之為“經”,古今中外,無不如是,如外國《聖經》、《古蘭經》。
《聖經》
而能被稱之為“經”的書籍,往往是其分類裡面具有總領性、指導性意義的,如《詩經》就是“詩”這一分類裡面總領性的書籍,《樂經》就是“樂”這一分類裡面總領性的書籍等等。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經”就是法律中的憲法,而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就是憲法中的憲法。
憲法
所以說,學寫詩最開始讀的恐怕不是《唐詩三百首》,而應該是《詩經》;學音樂最開始也應該先去看看《樂經》,可惜《樂經》早已失傳;而學《詩經》、《樂經》這些之前,該學的就是《易經》了。
《詩經》
有朋友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搞複古主義嗎?
姑且不論“複古”一詞的名實上的形而上學的争論,其實所有的學問,不管是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法律的等等,其能夠出現在現在的你我的面前,本身就說明其是當下的,其沒有什麼複古不複古之說,就如論語中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易經》被稱之為“經”是在漢朝開始的事了。
那麼為什麼漢朝開始會把《易經》稱為“經”呢,或者說漢朝之前《易經》難道不叫《易經》嗎?
的确如此,有一些朋友可能知道,易經在曆史記載中其實有三部,分别為《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周禮》有雲:“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易經
這三部其實都是易經,隻是《連山易》和《歸藏易》失傳了而已,我們現在看到的隻是三分之一的《周易》。
不過,傳說彜族和水族中還有部分《連山易》和《歸藏易》的傳承,這個暫時也是不可考了。
從上面可知,《易經》其實最開始隻是叫《易》,不管是《連山易》、《歸藏易》還是《周易》,其共同點都是“易”。
什麼是“易”
那麼,“易”又是什麼呢?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對“易”的解釋是這樣的: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
翻譯過來就是說易有三個意思:
一,是一種動物:蜥蜴、蝘蜒、守宮(壁虎)之類;
二,日月兩字的上下結合。本義是白天和黑夜的轉換;
三,上日下勿。
《說文解字》
也有對更早些甲骨文“易”字做解讀的,兩個酒器(容器)間三個點的流轉。
而這些不同的說法哪個才是對的呢,其實根本上都沒有錯,隻是都沒有說到點子上。
孔子
這一點,其實孔子一句話就說明白了:生生之謂易。
不必去糾結什麼字形的變化,直達本質。
那麼,“生生之謂易”又做何解呢?
生生,什麼在生?生的什麼?怎樣生?
我們看“生”的甲骨文,它是一個類似“十”下加一橫,有的解釋把“十”解釋為草葉,而整個“生”的意思就是“新芽破土而出”,“生生之謂易”是否就是說兩株破土而出的新芽就是易?
甲骨文“生”
結合上面甲骨文“易”字的兩個酒器(容器)間三個點的流轉,我們可以确定一點的是,都是有兩個“器”或“新芽”;可以發現的是,“生生”兩字與甲骨文“易”是很類似的;而生生這一動詞化屬性就是對三個點流轉的形象語言性描述了。
甲骨文“易”
《易經・系辭上》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大家應該發現了,這裡出現了一個“道”,為什麼在易經的系辭會出現“道”呢。
一般說到“道”,都習慣性認為應該是老子的《道德經》;而《道德經》的成書應該是晚于《易》的。
道德經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單獨在“易”之外再提出一個“道”呢,而師學過老子的孔子又為什麼要用“道”來為“易”做注解呢?
上面的問題先按下不表,我們來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個“混”字可以說是整句話的字眼,也就是“道”是混成的,那麼是什麼混成呢?
一陰一陽之謂道,自然是陰陽混成為道,陰陽生生成易,易就是道,道就是易。
綜合上面可知,《易經》是什麼就很清楚了,《易經》就是陰陽混成的萬物的總綱。
上面我們留下些疑問:
為什麼老子要在“易”外再說“道”?
“易”跟“道”真的就是一回事嗎?
“易”為什麼從漢朝開始被稱為“經”了呢?
我們以後再講。
--歡迎大家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