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搜狐總裁張朝陽“每天隻睡4小時”的故事,在經曆了好幾年熱議之後,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這是今年的
這是去年的
這是前年的
張總表示:“睡覺多了對人是一種傷害,我是建議大家少睡,睡六個小時最好,如果能睡四個小時就很完美。”
看到這裡,每天寫稿到深夜、上班就犯困的阿信,不由得思考起了一個靈魂問題:每天睡四個小時,真的靠譜嗎?
有多少人是靠少睡覺獲得成功的?
江湖上總流傳着這樣的神秘傳說:成功人士都睡得少,一天睡4個小時就能精力充沛,你看愛迪生、拿破侖、撒切爾夫人、雍正皇帝、彼得大帝……
不知道什麼時候,“少睡覺”和“努力”兩個詞,仿佛七夕的牛郎和織女,不顧像銀河一樣浩瀚而顯眼的邏輯,在無數勵志雞湯的牽線搭橋之下,成功走到了一起。
“一天隻睡X小時,他不成功誰成功!”
“這才是有錢人的真正共性,令人深思!”
“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你還敢荒廢嗎?”
……
有錢的“成功人士”,真的睡得少嗎?并不盡然。
《福布斯》雜志曾經采訪了蒂姆·庫克等21位“超級成功人士”,一半人的睡眠都在6個小時以上。
《福布斯》雜志采訪的21位企業家中,3/4的人在午夜前入睡
《福布斯》雜志采訪的21位企業家中,2/3的人在6:30前起床
因為睡得少而成功的故事,可能終究隻是故事。
說着“男人睡4小時,女人睡5小時,蠢人睡6小時”的拿破侖,自己也曾經在馬背上打盹。
So,為啥“4小時睡眠成功論”如此大行其道呢?
這可能是因為科比的汗水和努力,曾經閃爍在淩晨4點的洛杉矶,也被無數人銘記在心底。
也可能是因為4小時是個很巧妙的時間:說自己隻睡兩三個小時,顯然沒啥人會相信;說自己睡五六個小時,好像和全國上千萬的高考考生也拉不開差距。
當然,曾經風靡一時的“短時深度睡眠法”也可能要背鍋。
在豆瓣上搜“4小時睡眠”,你能看到一系列關于“4點起床”“4小時熟睡”“短時熟睡法”的書,而且大多數的這類圖書,都是日本作者寫的。
很多不同的研究都表明: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是世界上最少的之一。
在日本,你經常能看到在地鐵上打盹的上班族
這和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有關。
對于上班族來說,下班之後的同事小聚是職場慣例,而喝酒到深夜後,不少人還要坐很長時間的地鐵回家。
而主婦也同樣辛苦,身上擔負着照料全家生活的重擔,早起晚睡已經是生活常态。
工作中打盹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就仿佛戰士身上的傷疤,和“沒時間吃午飯”以及“250封沒來得及回複的郵件”,是一樣值得被稱道的。
日語裡還有專門的詞彙“居眠り(inemuri)”來描述這種行為
很顯然,晚上少睡的那部分覺,總是會在其他方面補上的。
睡眠時間不重要,重要的是睡眠質量
一天隻睡4小時不靠譜,那麼我們常常聽說的“8小時睡眠”呢?
其實,這個睡眠理論也不是科學得出的結論,它來自19世紀末,無産者通過罷工運動跟資本家展開鬥争,提出的口号:“8小時工作、8小時休閑、8小時睡眠”,簡稱為“888工作制”。
事實上,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個體之間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比如,确實有人“天賦異禀”,每天睡得少還能有精神。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全球有不到 5% 的人口屬于這樣的“先天少睡眠體質”。對他們而言,可能每天睡4-5個小時,就足夠了。
此外,不同年齡段的人,所需的睡眠量也不同。
新生兒每天需要将近16個小時的睡眠,随着年齡的增長,人們需要的睡眠量會逐漸減少。到了30歲,人的睡眠時間會固定下來。而到了50歲,生物鐘會逐漸向前推移,老人們夜裡醒來的次數增加,也更容易早醒。
而就算是同一個人,我們也會發現,“睡得久”并不一定與“睡得好”畫等号。
比如,有時候其實沒睡多久,但第二天早上起來精力特别充沛。有時候明明睡了十幾小時,卻越睡越困。特别是午睡補覺,睡了兩小時還是睜不開眼,硬撐着起來也是恍如在夢中,沒有任何戰鬥力。
難道不是睡得越多,身體就休息得越好嗎?睡眠裡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秘密?如何利用睡眠規律讓工作和學習效率翻倍呢?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翔醫生,在新書《加油吧,大腦!》中指出,睡眠障礙其實主要是大腦的問題,他給出了專業的建議和詳細的睡眠調理教程。
為什麼我們睡不好?
從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猿人算起,人類已經有320萬年的曆史。
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長期演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的大腦為了适應這樣的規律,也進化出一套日落而息的睡眠系統。
可是,200多年前,電燈的發明使人類在晚上也可以擁有大量的光線。這就很容易讓我們的大腦誤以為還是在白天,褪黑素分泌大量減少,引起一系列睡眠問題。
我們享受着現代人的文明,卻還是使用着原始人的身體。大腦和身體的進化沒有跟上文明進化的步伐,這可能是現代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
所以,營造安靜、黑暗、溫度适宜的睡眠環境,減少手機的幹擾,就是我們“睡個好覺”的第一步,除此以外,合适的睡眠時間,也要拿捏住!
首先,盡量保證整周期睡眠。
正常人的睡眠結構周期分兩個時期: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兩者交替出現,構成一個睡眠的完整周期,大概是90分鐘。
處于快速眼動睡眠期的時候,如果鬧鐘把你叫醒,你就會感到一整天都昏昏沉沉。如果在完成整個睡眠周期,或者處于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時候把你叫醒,你就會精力充沛。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睡足8小時或者9小時,而是睡足睡眠周期的整數倍。
接下來,針對不同的個體,我們也要摸索清楚個體化、階段化的睡眠整體時間。
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體素質和生長環境,對睡眠時間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經過測試評估,發現自己保持精神需要一個晚上睡5個周期,也就是7個半小時左右,而你通常需要半小時入眠,那麼,就應該設置8小時後的鬧鐘。
大多數人在第一次鬧鐘響起時都不會立即起來。但是,并不建議通過“密集轟炸”的方式,隔幾分鐘就設定一個鬧鐘。
我們建議設定兩個鬧鐘,時間間隔20分鐘,第一個鬧鐘音量輕而短,第二個音量大。
這樣,就算你在快速眼動期被鬧醒,也能再次快速入睡,并在20分鐘後的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被叫醒,精神奕奕地起床。
接下來,你可以拉開窗簾,沐浴陽光。因為陽光照射眼睛後能刺激大腦的褪黑素迅速轉換成血清素,使人心情愉快,神采飛揚。
用較低溫度的水洗臉、刷牙,可以興奮交感神經系統,刺激大腦快速蘇醒,為新的一天做好準備!
不光是睡眠問題,現代人還面臨着各種各樣的身心問題:筋疲力盡、精神内耗、記憶力差、無法專注……
這些身心問題,看似複雜多樣,卻往往與我們的大腦相關,因為大腦累了,亟待保養和休息。那麼怎樣鍛煉大腦,規劃日常作息,讓大腦越用越聰明?
黃翔醫生根據自身20年的臨床經驗、和做過的近7000例腦外科手術的經曆,在《加油吧,大腦!》中,結合醫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通過大量案例,講述對我們很重要卻常被忽略甚至誤解的腦科學知識!
祝大家都能睡個好覺、愛護大腦,能量滿滿地過好每一天!
參考資料:
[1]《加油吧,大腦!》,黃翔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2]《睡個好覺》,汪瞻 歐陽萱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美]馬克·舍恩 [美]克裡斯汀·洛貝格 著,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4]The Sleep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Alison Coleman,Forbes
[5]Extended wakefulness:compromised netabolics in and degeneration of locus ceruleus neurons. Zhang J, Zhu Y, Zhan G, et 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6]《日本人為什麼愛到處亂睡?》,壹讀
《加油吧,大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