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01/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298天
在《預先測驗:為什麼你先測後學,效果更好?》中,精讀君提到,先測後學,學習效果更好。
就像先熱身再運動,能提高運動表現一樣,先測後學,能激活相關知識網絡,讓大腦做好學習準備。
學習有方法,預先測驗隻是其中一種,行動學習也是一種,強調“學”和“習”兼顧,“在做中學”,以用促學。
行動學習有哪7個原則?行動學習公式又是什麼?關于這些問題,讀友們可以參考精讀君通識詞典詞條《1732:行動學習》。全文附後,期待你能讀有所得。
精讀君
《1732:行動學習》
前置思考
請回顧拆書法中關于成人學習的一段材料,并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成人學習理論,由美國教育家諾爾斯提出,指的是,從學校畢業後成年人學習,相比青少年學校教育,具有以下3個特點:
①自我導向
在青少年學習活動中,教師決定學習目的、學習内容、學習計劃和教學方法,青少年學習,被動依賴教師教學活動。
而在成人學習活動中,學習者更獨立、更自主。成熟成人學習者,在多數情況下,有能力自己選擇學習内容,自己制訂學習計劃。
②問題導向
青少年學習任務,主要是促進身心成熟與發展,需要按照社會統一要求,學習掌握最基礎知識,為運用知識做準備。
而成年人學習,更主要的是,為了所扮演角色,幫助完成對應社會職責,促進自我實現。學習針對性、實踐性很強,聚焦所處階段所面臨現實問題。
③經驗導向
青少年生活經驗,主要來自于教師和家長,并不是很豐富和全面,對于學習影響,相對有限。
而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積累經驗,則為學習提供豐富資源。成年人通常不是以教師傳授為主要途徑,而更多借助自身經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如果一個成年人,上述學習特點不明顯,說明還沒有從學校教育中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模式中走出來。
學校教育模式,隻是成人學習過渡階段。當自身學習力水平較低、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時,我們需要借助學校教育這個拐杖。但我們不能老是拄着拐杖走,而要扔了它跑起來。
Q1:什麼是行動學習?
A:
1、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根據美國培訓認證協會(AACTP)定義,指的是:
一個團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邊幹邊學的組織發展技術及流程。
這個定義突出行動學習3個關鍵詞:團隊、實際問題和流程。例如,行動學習直接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假設問題。
2、學習是“學” “習”。
行動學習是西方管理學界所提出概念,之所以在學習面前加上“行動”,是因為西方人邏輯思維突出,偏好演繹歸納。
尤其是工業革命分工細化後,西方人概念推理傾向得到強化,為避免與行動割裂,就強調學習後要行動,也就有“行動學習”提法。
相反,我國傳統思維并不偏重邏輯思維,而是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相對更注重實用,輕視純粹概念推演。
在我國,“學習”拆解後是“學” “習”,前者可以理解為狹義學習,後者則體現出練習和運用涵義。《論語》有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正體現出“學”和“習”統一性。
但在現實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将學和習割裂,學歸學,習歸習,不能用學促習,用習促學,無法做到知行合一。
今天的詞條,精讀君簡介行動學習,供讀友們參考,提高學習力。
Q2:怎樣理解行動學習?
A:
1、考查曆史。
行動學習提出者是英國雷格·瑞文斯教授。提出行動學習概念,與他工作經曆有關。他博士畢業後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擔任物理研究員,曾和5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工作。
在尋找原子分裂方法過程中,傑出科學家往往會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特定領域。為打破僵局,實驗室負責人物理學家盧瑟福決定,小組每周舉行一次結構化例會。
在會議中,這些傑出科學家輪流提出主題,讨論困難,并展開研讨,提出新問題。
瑞文斯回憶說:“雖然他們都拿過諾貝爾獎,但他們仍然很樂意承認事情可以有其他走向,他們很會提問題。”
1932年一次會議給瑞文斯留下深刻記憶,當時是詹姆斯·查德威克發起主題,盧瑟福對着參加會議的人說:“哦,先生們!過去幾小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自己無知程度。你們是什麼感覺呢?”
這種研讨在卡文迪許實驗室一直持續,參會者首先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盲點和假設,大家在所研究物理學最前沿,不斷質疑現有假設,每個人心智模式和認知盲區不斷浮現,從而不斷發現更多物理學真相。
這一段經曆給瑞文斯很大啟發:既然頂尖思想家都能把人性化和知識分享引入自己工作活動,為什麼其他人不能這麼做呢?
二戰結束後,瑞文斯成為英國國家煤炭委員會首任教育培訓主任,着手實施自己設想。
他在井下花兩年時間考察礦工所面臨實際問題,進一步堅定自身想法:問題暴露出來,并在“患難與共”小群體裡分享讨論,這就是學習源頭。
他認為,“醫生注意聽護士意見,病人恢複得會更快;采礦工程師多留心礦工而不是機器,礦坑工作效率也會更高。跟田徑及核能研究一樣,管理人員學到大部分知識地方不是在書裡,也不在研讨班上,而是與業務人員現場交流。”“員工團隊成功終極力量不在于團隊裡單個成員才華,而在于集體能力相互交流。”
事實也證明,行動學習理論初見成效,采用瑞文斯方法礦坑班組,生産效率提高30%。不過,瑞文斯方法并不被管理層接受,最終他辭職。
辭職後瑞文斯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推廣行動學習理論。在1970年代,瑞文斯在比利時獲得巨大成功。
他主持一項由産業大學基金會發起實驗,得到比利時全國知名企業家和5所大學支持。比利時人熱情響應行動學習理論,各家組織互相交換高層管理人員,幫忙解決彼此問題。
瑞文斯說:“我到那兒去不是為了教人什麼東西。我們隻是讓大家相互交談,提問題。航空公司的人和化工企業的人交談,大家共享知識和經驗。”
盡管來自世界各地關注很少,但比利時卻在經濟上實現驚人複興。1970年代比利時工業生産率提高102%,而英國僅為28%。這是管理觀念能産生巨大影響有力證據。
随着時間推移,行動學習理論在世界上更加普及,也産生各種各樣變種。
例如,在美國,有“世界第一CEO”之稱的傑克·韋爾奇,在通用電氣公司開創“群策群力”計劃,就有受行動學習理論影響,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例如,在瑞典,MiL機構(隆德管理)是1977年創立的一個獨立基金會,采用“行動反思學習”版本,這也是行動學習理論一個變種。
1990年代行動學習理論傳入我國,中組部培訓中心率先實踐,并做個性化修訂。2000年後華潤集團成為第一家引入行動學習企業,并衍生出“團隊學習”變種。
2、理解原則。
雖然行動學習理論流派不少、變種不少、細節不同,但在指導原則上仍然有很強共性。在《行動學習的本質》一書中,瑞文斯歸納出7個原則。
原則1:學習寓于工作之中。
在企業中,管理者首要任務是解決重要問題或者抓住關鍵機會,并投入最多時間和精力。解決問題本身就是“思考,行動,反思,調整”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管理活動,也是學習成長。
原則2:沒有行動就沒有學習。
行動學習注重“幹中學”,這不僅意味着解決問題,而且可以追根溯源掌握解決問題規律。事實上,這也是沙盤模拟、案例研究在管理教育中長期流行原因,因為這些方法本身就結合行動和學習。
原則3:學習是自願的。
瑞文斯認為,任何人隻有在自願情況下,才能改變其内在信念價值觀和外在行為,并且在實踐中持續運用。一個人學習和行為改變根本動力取決于其本人内在意願,而不是取決于外在因素。
原則4:緊迫難題和誘人機會能激發學習。
人類探索未知天性,促進人類演化與發展。緊迫難題壓迫和誘人機會吸引,都能激發出人類探索發現意願。解決難題和捕捉機會過程,可以促進人類行為改變甚至信念更新。
原則5:對經驗反思是最好學習。
相比獲得新知識,對過去經驗反思更能推動人們持續改變自己行為。尤其對于高階管理者,讓他們改變行為的,更多是反思過往工作和人生經曆,而不是閱讀新鮮出爐資訊。
原則6:相互交流産生學習。
企業管理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通過對真實問題或者機會分析和處理,管理者肩并肩交流探讨、質疑碰撞。這個過程既深化彼此認知,又充實各自認知、修正各自假設,同時還能夠深化彼此友誼和信任。
原則7:以行動效果衡量學習成果。
在行動學習過程中,參與者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能力提升與否,無法通過方案本身邏輯内容來确認,隻能通過他們實踐結果來檢驗。因此,在小組研讨過程中,不斷比較行動結果和預期目标,參與者才能了解學習本質和過程。
在了解運用行動學習理論具體操作細節之前,先要理解上述7個原則,因為細節會因為行業、企業、團隊等具體因素發生變化,但原則卻具有普适性。
讀友們還可以對比其它學習理論,來輔助理解行動學習涵義。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的成人學習理論,自我導向、問題導向、經驗導向3個原則,在行動學習中也有體現。現實中緊急重要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習動機;團隊不同人員經驗碰撞,更容易激發解決創意。
諸如此類,對原則理解深化後,我們更有條件設計好細節,會随情境條件變化動态調整,而不會生搬硬套、刻舟求劍。
3、借鑒實踐。
行動學習核心理念是“在做中學”。在行動學習過程中,提出一個現實重要問題,組成跨部門、經驗和能力具有多樣性團隊,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識與經驗,解決難題。
比如說,某城市商業銀行業務高速發展,壞賬率和應收賬款回收、人才梯隊有效供給,成為痛點。
于是組建3個行動學習小組,對應解決3個議題:一是,壞賬率降低0.01%;二是,應收賬款回收周期縮短3個工作日;三是,後備人才儲備數量增加1/3。
明确議題後,篩選跨技能人才組建小組,并在每組安排一個行動學習引導師、一個内部專家,同時組内推舉選拔出組長,要求各組在半年内完成以上績效目标,率先完成或者超額完成組會得到激勵。
于是,3個行動學習小組在半年内,通過聚焦目标、找到原因和問題、确定行動計劃、執行、檢驗和改進行動計劃,定期進行複盤和總結。
半年項目結束後,不僅組織設定3個績效議題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參與者條線管理、團隊管理、規劃安排、溝通寫作能力等,也得到顯著提升。
諸如此類實踐案例提醒我們,如果行動學習組織得當,可以實現兩個管理目标:一是,滿足組織需要,例如上述銀行在半年内完成3個績效目标;二是,個人與團隊獲得成長,例如上述3個行動學習小組參與者個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一般來說,行動學習實踐中可拆分出6個元素,分别是:問題或者挑戰、4到8人跨職能項目團隊、提問與反思、戰略發展及行動實施、個人/團隊/組織學習以及行動學習教練。
具體操作流程,粗略可以分成4個步驟:
第一步,識别問題。識别适合以行動學習方式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必須真實、重要、複雜、沒有明顯解決方案。
第二步,組建團隊。要求團隊成員滿足多樣性,來自不同部門,能力經驗不同;人數4到8人,控制溝通成本。
第三步,讨論方案。團隊定期組織讨論,澄清問題,運用頭腦風暴、深度彙談等工具進行創意激發,湧現群體智慧,必要時可以安排行動學習教練輔助。
第四步,實踐反思。實施行動計劃,評估階段性成果,注重反思總結,适時調整項目方向或者問題解決策略,直至達成項目目标,并進行最終結果評估,回顧個人學習表現。
有人将行動學習核心特征進行公式化表達,公式是:AL=P Q R I。
其中,AL(Action Learning)是行動學習;P(Programmed Knowledge)是結構化知識;Q(Questions)是質疑(問有洞察性問題);R(Reflection)是反思 ;I(Implementation)是執行。
意即,行動學習=結構化知識 質疑 反思 執行。
讀友們可以對比7-2-1學習法則,兩者具有一定程度對應性。結構化知識對應10%正規培訓,質疑與反思對應20%反饋與交流,執行對應70%實踐與經驗。
以上是關于行動學習涵義、原則、流程蜻蜓點水簡介,希望讀友們有個概貌式認知。更多詳細内容,讀友們有興趣可以拓展閱讀,并根據自身及所在團隊特殊性,做個性化調整。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提醒的是,處處是學習。
并不是坐在教室裡才是學習,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一刻,如果通過執行、思考、交流等各種方式提高認知深度、拓展認知寬度,都是學習。
後置思考:
①對于做中學,你有什麼經驗和教訓?
②做很久卻沒長進,你認為是為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