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雲南省圖書館的古籍修複師在修複少數民族古籍。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近年來古籍普查範圍不斷拓展,刷新了人們對少數民族古籍數量和分布的認知,也讓這些古籍有機會被更好地整理修複和保護利用。修補殘損的書頁、翻譯艱澀的文字、發布在線閱覽的資源……一本本“天書”中記載的少數民族文化密碼由此解開,中華文化的圖譜更加完整、清晰。
反映彜族倫理規範的彜文古籍《勸善經》,記載傣族史詩的貝葉經《粘響》,藏文、滿文、西夏文的《大藏經》……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古籍是中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中國不同民族的燦爛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這幾年來,我國古籍工作不斷加強,許多過去蒙塵的少數民族古籍逐漸清晰。
總數和分布超過了以往的認知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各地深入開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範圍逐漸突破了傳統的圖書館、檔案館系統,拓展到文博系統等新領域。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人們驚訝地發現,少數民族古籍總數之多、分布之廣超過了人們以往的認知。
“從近年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情況看,少數民族古籍的申報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說。據統計,在國務院公布的5批12274部《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有1039部,占總數的8.5%。
普查發現的藏文古籍數量增長尤為快速,其品類之豐、質量之佳都令人驚喜,為古籍版本研究和西藏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如發現的元刻本《釋量論》,是元至元年間刊刻于大都,比永樂版藏文《大藏經》早一個世紀,推翻了元代沒有刊印藏文文獻以及明代以前沒有藏文印刷實物的說法。在布達拉宮的5座書庫裡,所藏古籍的系統性、完整性非常突出,而且第五庫存有460函梵文貝葉經,這種貝葉經在印度已經失傳,極其珍貴。正在布達拉宮做古籍普查的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白張感慨:“我們簡直是如入寶山,能近距離接觸這麼多孤本善本古籍,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目前,西藏自治區的古籍普查已完成18120函,水文、彜文、傣文等少數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也在有序開展。
數字化手段讓閱覽研究更方便
和漢文古籍一樣,許多少數民族古籍也面臨着蟲蛀、發黴、糟朽等問題,亟待修複。但少數民族古籍特有的紙張工藝、裝幀方式、書寫格式,使其修複難度格外大。像藏文古籍的紙張大都是用狼毒草制作的,紙張較厚,很有韌性,如何修複是個難題。在古籍修複大師楊立群的率領下,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開發出“人工紙漿補書法”,為藏文古籍修複探索出一條新路。
迄今為止,雲南省圖書館在彜文、藏文、東巴經、傣文等少數民族古籍修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後修複彜文古籍25冊,約1.4萬葉;傣文古籍9冊,360葉;東巴經古籍40冊,491葉。雲南省圖書館也因此成為我國少數民族古籍修複技術和經驗最為豐富的單位之一。
但修複之後,如何更好地讓這些珍貴的古籍方便閱覽研究?
古籍數字化是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國家圖書館的帶動下,各少數民族地區積極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雲南省圖書館将鎮館之寶大理國寫本《護國司南抄》、元官刻大藏經《大寶積經》等極其珍貴的少數民族古籍全部數字化并在線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完成38部2580拍少數民族古籍的書影掃描工作;貴州完成了包括漢文、彜文、水文等在内的7.6萬葉古籍的數字化掃描工作;四川省已累計數字化古籍近7萬拍。
運用新技術可以讓古籍數字化事半功倍。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研究員、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吳元豐主持研制了滿文識别軟件,兩年時間就把13萬件朱批奏折實現了數字化,還可以全文檢索。吳元豐說,如果單純依靠人力手工,這麼大的工作量需要10個人花8年時間才能做完。
人才匮乏仍是古籍整理的短闆
少數民族古籍大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保存條件普遍較差、相關人才匮乏等問題,給古籍的普查、鑒定、整理、修複和利用都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我國傣族古籍集中分布的地區,其中貝葉經是尤為稀缺、獨特的珍貴古籍,對于研究宗教、曆史、文化、民俗乃至古籍裝幀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傣族貝葉經的文字主要是巴利文、老傣文,還夾雜梵文等若幹種文字,而精通這些文字的主要是年歲已高的“波章”“康朗”,人數在整個西雙版納不超過10名。“傣族古籍面臨着失傳的危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圖書館館長周楊鑫說,專業人才的匮乏已經成了古籍保護發展工作的瓶頸。
最理想的古籍保護人才應該既懂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又懂文獻學、版本學,甚至要懂紙張、字體、裝幀等的曆史演變,是複合型人才。但這樣的人才太少了,因為不懂版本學,基層的一些古籍普查人員還時常犯錯。有一次,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黃潤華在某地發現,當地把一些古籍的年代錯定為唐代。“如果是唐代的寫本,那可不得了,是大新聞啊。可仔細看,這些古籍顯然是很晚才出現的,但普查員認為書裡寫的是唐代的事,于是就定為了唐寫本。這就是不懂版本學鬧出來的笑話。”黃潤華說。
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後,各地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人才數量已經明顯增加,但能夠開展少數民族古籍保護、閱覽、編目、修複的專職人員還是不多。“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人才的短缺狀況非常嚴重,必須盡快解決,不能讓少數民族古籍将因人才斷檔而變成‘天書’。”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副主任起國慶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