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1:18:32
《桃花源記》細解| 世間再無同路人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世間再無同路人)1

【題析:源,本義水流所從出的地方。提示目标(主題)是一個空間定位。世上水源很多,将其隔離出來的是桃花盛開的環境。記,書也,魏晉始,筆記小說出現,兼散文與叙事,受史書體例影響,多标榜其史料之真實性,以史家态度書寫筆記,而非有意識的小說創作。因此,其情節多為直線發展,缺乏人物形貌與心理的描寫。在風景描寫上,多用骈體。另:此處之“源”,可衍生隐居之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世間再無同路人)2

【語篇:時空提示更多線索。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是作者經曆過的年代,表明其“真實”性。“武陵”包含武陵山脈,當今著名的風景區張家界就位于其中。故“桃花源”之源,有可能就在此山脈之中。而“源”與水相關,“捕魚為業”者則有舟船可以相通。其尋找路徑如下:尋魚→尋花→尋人】

【句析: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尋魚,漁者逆流而上,為尋平靜之水源,水靜處多魚(常理)。此文為記漁人所叙,叙事部分為追溯,故有“忘路之遠近”之說。讀者可确定此溪之源必是桃花源。若源頭落花缤紛,則順流而下,漁人本為尋魚,見此景可有尋花之意?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 漁人因何而異?“中無雜樹”也,“芳草鮮美”也。桃樹成林,且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仿若仙境,必是人(仙)所為,故以之為異。

複前行,欲窮其林。| 從尋魚→尋花,漁人轉而尋人(仙),窮其林,欲尋找人(仙)蹤。這三個階段,似乎隐喻了個人的精神發展過程。】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世間再無同路人)3

【語篇:溪水之源,于山之小口出,與平常洞穴不同,有光透出,此乃人(仙)迹之線索,既然尋人(仙)已成漁人新的目标,則舍船,入内尋之。自漢以來,覓得祥瑞便可一夜暴富,武陵山脈風光秀麗自是仙人出沒之所,漁人從尋魚到尋人(仙),到最後的報官,都是此常理的呈現】

【句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從四字句變為三字句,中以“仿佛若有光”五字為因連接,節奏明快。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世間再無同路人)4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骈文的語音節律本身就是一種美學的呈現,以文字音律之美來呈現景物之美。而此處的景物之美非桃花林的春光色彩之美,而是秩序井然之美:屋舍俨然,均有良田、美池、桑竹相伴。土地平曠者,無良劣土地之分也。武陵郡本為楚之地,蘇轼《荊州》詩雲:“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是謂也。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屋舍之間有田間小路相勾連,彼此為鄰,且并不遙遠,雞鳴犬吠之聲可相聞。在良田、美池、桑竹(林)間種作(勞作)的男男女女(壯年),其服飾與漁人大不相同,“外人”指東晉之外(東晉偏安一隅,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寬衣博帶;而古楚國男子打扮一般是曲裾深衣(古時将上衣下裳連成一體,合成一件衣服,稱為“深衣”。由深衣的前襟接出一段,穿時繞至背後的部分,即稱為“曲裾”)、高冠長袍。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人老後頭發由白而黃,是高壽的象征,轉喻老年人。垂髫,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轉喻兒童。“并”混雜,凸顯全體義。此上兩句,盡顯《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的特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男有分,女有歸

桃花源記斷句語錄(世間再無同路人)5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語篇:大驚,出人意料,有世人“侵入”,則隐居不隐。但源自古楚的傳統,民風淳厚,殷勤好客,相邀宴飲。借此道出隐居者之源】

【句析: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村中”,非指“往來種作”者,一般指村中長者(楚是舉薦制,有名望者為村中長老)。對外世并非不感興趣。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先自述隐居由來,“秦時亂”,指戰國秦滅六國之戰。“邑”舊指“縣”,郡縣制最早便來自春秋時楚國。能率一邑之人避禍者,必為此邑長者。“絕境”指與世人隔絕之地。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再問當今世外之情形。自西漢至東晉,已逾五百年。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惋惜者何?朝代變遷,但戰禍不斷,東晉雖偏安江左,但北方五胡十六國的存在,僅有短暫的安甯。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首家宴請乃長老後裔(自稱先世:祖先、先人),餘人則為各家村民。傳統解讀說桃花源中無階層,顯是誤解。有秩序必有階級,但階級,未必都是壞事。

停數日,辭去。| 數日,一般指不超過十日。為何辭去?一則五百年的文化差異所緻。二則對漁人而言,隐者顯世是謂祥瑞,今生富貴矣。且若漁人不歸,則無此記。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全文唯一一處直接引語,強調其重要性。此乃鄭重之囑托,以委婉之辭道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語篇:漁人終歸是漁人,并沒有承諾的品德,不僅“處處志之”,還專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但帶人返尋,則不複得路。既已處處志之,為何不複得路?實乃桃花源中人不信漁人能承其諾,或異其志,或重閉洞口】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語篇:全文唯一具名者,乃一高尚士人,功用乃與漁人相較也。低俗世人再不相見,就連高尚世人亦不開門納之。此段用意深遠,世間再無同路人】

附:《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绮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迹浸複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随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暧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嚣外。

願言蹑清風,高舉尋吾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