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嫪毐的真實下場

嫪毐的真實下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4:50:48
前言

自周朝建立以來,周天子為了賞賜身邊人,也為了鞏固對天下的統治,将土地劃分成一百多塊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宗室宗親。于是,神州大地之上一時間諸侯林立,共同接受着周王室的管理。但是随着周朝的禮崩樂壞,諸侯國們逐漸脫離了周王朝的統治,雖然名義上仍然以周室為尊,但實際上卻紛紛獨立,意圖取代周天子的位置,自立為王,中國曆史也從周朝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1

不要認為秦始皇是個胖子所以他很憨厚

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三家分晉事件将春秋時代延伸到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家的争霸戰争也變成了滅國戰争,小型諸侯國被逐漸兼并,最後隻剩下了七個最強大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綜合實力都非常強大,而且合縱連橫互相制約,纏鬥多年,但最終還是以秦國的勝出而終結,戰國時代宣告終結,進入了秦朝;而秦朝的奠基人秦始皇,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據《日知錄·卷十八》中記載:

"以呂不韋、李園為智謀,以李斯為才力,以馮道為吏隐,以卓文君為善擇佳耦,以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為不足據。"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作為建立統一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始皇帝得到了後世非常多的贊賞,尤其是許多影視劇讓我們更加地熟悉他,讓我們看到了他戰無不勝的一面;可是很多人不了解,始皇帝少年的時候不被重視,他父親在趙國當質子,而這一段經曆導緻他登基伊始就發生了嫪毐之亂。這起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宦官專權亂擾亂朝綱,被始皇帝所誅殺。但是其實在嫪毐之亂的背後,是多個大國在角力,事件的最後,秦國獲得大勝而某大國損失慘重。那麼到底是哪個大國失敗了呢?讓我們走進曆史的記載,查找蛛絲馬迹,去探尋事件的始末。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2

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呂不韋非常成功

多方勢力角逐的混亂局面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嫪毐之亂的大概經過,其實很多影視劇中都以各種方式還原過這次事件,讓很多人都有了初步印象。概括來說就是當時的國相呂不韋和始皇帝的母親趙太後早有私情,但是呂不韋為了培養始皇帝就和趙太後斬斷情絲,并派遣宦官嫪毐去服侍趙太後,嫪毐在踏進政治中心後産生了專權的想法,于是謀反,可是以失敗告終,始皇帝于是誅殺了嫪毐,驅逐了呂不韋,監禁了自己的母親趙太後。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3

美貌出衆的趙姬

這件事被許多導演演繹成了一出狗血宮廷情仇恩怨愛恨身世苦情大戲,因而被廣大觀衆所津津樂道。可是,整件事的真實經過并不像表面上一般簡單,而是幾個大國借秦國朝堂角逐權力的混亂局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幕後的推手。

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始皇帝益壯,太後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後聞之,以啗太後。太後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

雖然後世不乏宦官篡權的事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就會發現,後世的史書對于他們都會做一番點評,對其性格經曆也有所記載。唯獨對這位宦官篡權的前輩級人物,卻隻有上文的一點點記載,雖然古人惜字如金,但也未免太厚此薄彼了,其實,這正是說明嫪毐隻是一枚棋子的重要證據。

整個叛亂,真正的參與者有四方,分别是楚勢力,趙勢力呂不韋,趙勢力趙姬,和秦勢力嬴政,讓我們一一分析:起初,呂不韋在趙國一眼相中了嬴政的父親公子子異,于是這個大商人傾全力投資他,打算在秦王死後分一杯羹,他用大資金去為子異獲取名聲,使其聞達,但是子異很難得到當時秦王的喜愛,于是這位政治投機商人去遊說了當時秦國大權在握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是楚人,十分受寵,但是卻沒有孩子,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将子異過繼給她當兒子,改名子楚,就這樣,他獲得了繼承權。在子楚被呂不韋資助時,他看上了呂不韋的愛妃趙姬,趙姬就投向了子楚,在兒子即位後成為了地位甚高的趙太後,加上即位的嬴政,四方勢力齊登場,好戲即将開幕。

始皇趁機鞏固了朝堂統治

有沒有發現,上文中的勢力中居然少了叛亂主人公的名字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整件事情中,這位宦官根本沒掀起什麼風浪,有他沒他基本沒什麼大變化。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太後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後恐人知之,詐蔔當避時,徙宮居雍。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馀人。"

筆者認為,這位宦官隻是因為趙姬的喜愛而得到了大量賞賜,在他有了錢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他花錢招募而來或者對他的财産有所圖才接近他,雖然有幾千人之多,但是缺乏"士為知己者死"那種忠誠的手下,隻要他一死,就立刻樹倒猢狲散了。比起其他幾方勢力盤根錯節經營多年,這幾千人簡直不值一提,這就是筆者說他掀不起什麼風浪的主要原因。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4

子楚這個名字代表了華陽太後心中的想法

我們知道,在戰國時代士族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統治者吸納人才并不注重出身,所以士人經常在諸國間流動,很多人都在外國做官并且位列高位。一些人在外國做了高官後,所做的決定都會或多或少的偏向自己的祖國。這也是人之常情,是依靠血脈和出身維持的難以割舍的感情因素。

當時,華陽夫人偏向楚國,而呂不韋和趙姬偏向趙國,更可怕的是他們都身居高位,有很大的政治勢力,比如說,因為呂相在位,所以長平之戰後十餘年秦趙居然沒有興刀兵,你們覺得這個事是偶然嗎?其實不是的,呂相會引導秦的高層包括嬴政,攻打趙以外的國家,由于秦軍強大,所以既獲得了實惠又保存了趙國,除非趙王殺了他全家扒了他祖墳,否則呂相不可能傷害趙國的。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5

其實喜劇演員扮演嫪毐挺合理的

但是,這樣的情形下最受傷的是嬴政,因為他始終無法掌握全部的權力,權力的大餅就那麼大,楚勢力咬住一口,趙勢力咬住兩口,叫他這個血脈純正的秦勢力何處下口?所以他必須想辦法收回權力。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後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後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後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後於雍。"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猜測,告發這位宦官的人可能都是始皇帝安排的,或許并沒有真正發生過叛亂,但是曆史上需要出現一次混亂,在朝堂上激起巨大的漩渦,才能确保始皇帝有機會收回權力。

漩渦中心的大國現出身影

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巨大的漩渦被激起來了。宦官缺乏實權,如何叛亂?他背後的支持者位高權重母憑子貴的趙姬首先現出了身影,正是因為她偏愛宦官,才導緻宦官做大,更為可怕的是這個宦官是一個假宦官,居然和他生出了孩子。自古薄情帝王家,多一個兄弟意味着多一個潛在的威脅,始皇帝當然不可能容忍卧榻之側他人酣睡。于是她本來可以像芈太後,華陽太後一樣得到善終,卻落得被終生監禁的下場。

而始皇帝的仲父呂相,則是嬴政和趙太後始終回避不了的一個人,他從子異時期就開始經營,從而導緻了今天的局面,他身為外戚之臣,卻成了大秦帝國的二号人物,假設秦宗室發生了什麼不測,則秦人一定以他為尊。所以始皇帝也必須除掉他。

當這兩個人的權力被收回後,趙國一瞬間就風雨飄搖,置身在危難之中了。很多人會覺得奇怪,從來沒聽說過曆史上這兩個人和趙王有什麼勾連,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呢?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6

因為得罪了舊貴族,所以商鞅死得很慘

這就要從秦變法說起了。據《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中記載: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為什麼他被人怨恨呢?就是因為他的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從而使得許多舊貴族被消去爵位,變為平民,因此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占據了朝堂上的空缺。呂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秦軍要出征其他國家,潛在目标是楚國和趙國,那麼最後會選擇哪一個呢?站在呂不韋和趙姬的視角,他們從小在趙地長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父母親屬朋友全部生活在趙地,要是換成你的話,你願意他們因為戰争而喪命嗎?但是如果出征楚國,打勝了仗功勞自然有作為高層的他倆的一份,何樂而不為呢?而且,誰能保證他們私下和趙王沒有什麼協議呢?假如嬴政身死,秦的朝堂動蕩,呂不韋需要借助軍方的力量的話,趙軍難道不會成為他的助力嗎?所以這兩人失去權力後,他倆身後的趙國自然受到了巨大沖擊。對了,至于華陽太後的楚國勢力,随着她身死也自然消散了。

嫪毐的真實下場(回顧嫪毐之亂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7

秦朝統一後的疆域

結語

綜上所述,原來嫪毐之亂,受傷害最大的一方是誰居然是趙國,回顧事件始末和幕後推手,意想不到的受害者浮出了水面。的确,在始皇帝通過此事收回權力後,朝堂之上十分穩定,而李斯也成為了新的丞相,大秦帝國終于加快了吞并六國的腳步。

嬴政在親征後的十年内連續攻伐,一口氣就滅了之前祖祖輩輩上百年都沒有滅掉的國家。這僅僅是因為嬴政運氣好,祖宗都把基礎打好了?還是嬴政的執行力強,能夠把優勢轉化為勝勢呢?肯定都有關系,但有最重要的一項,是我們一直忽視的,在于嬴政消滅了一直盤根在朝堂之中各國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回顧秦國曆代國君,确實在這件事上落于下風,這也是嬴政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日知錄》 顧炎武

2《史記》 司馬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