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産于中國的内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幹,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黃芪可分為:内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糁。《名醫别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産于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内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産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産于内蒙古庫倫一帶者。
“黃耆,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瘘,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神農本草經》上經。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内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黃芪能增強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黃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強大鼠遊泳耐疲勞的作用,并使遊泳應激大鼠血漿皮質醇含量明顯增加,超過空白應激組和正常對照組的水平。黃芪可使遊泳應激大鼠腎上腺重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增厚,束狀帶細胞體積增大、胞漿豐富。表明黃芪增強大鼠抗應激能力是通過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來實現的。
黃芪能延長家蠶和果蠅的平均壽命,減緩人胎肺二倍體細胞體外培養的自然衰老過程,使細胞壽命延長達98代,對照組僅為61-66代,使壽命延長l/3。對小鼠腎細胞培養也有保護作用。黃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動物血清中過氧化脂質和肝髒脂褐素含量。過氧化氫損傷中國倉鼠肺細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黃芪總黃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生物膜的損害。
黃芪精對多種實驗性動物胃潰瘍有抑制作用,對95%乙醇所緻小鼠胃黏膜損傷及大鼠幽門結紮所緻胃教膜損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減少損傷面積,降低損傷指數,但對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無明顯影響,并可協同西米替丁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曆史中推斷并将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注并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和熊竹素,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黃芪多糖A、B、C、D,黏液質,多種氨基酸、苦味素、黃芪皂苷、甜菜堿、膽堿、葉酸(65微克/100克幹根)、黃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矽、鋅、钴、銅、钼等多種微量元素。
内蒙黃耆脂質的皂化産物中分出亞油酸、亞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此外,朝鮮産黃膏,曾分離出一種似皂甙的結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