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為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曆史悠久,我們古人就已經學會用艾灸去治療一些疑難的疾病,現代人對于艾灸的功效有時候很迷惑,下面有十大點是艾灸帶給我們健康的好處,快來看看吧
艾灸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産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
艾灸
3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态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艾灸
4整體治療作用
灸療作用于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可以調節人體髒腑功能的平和
5溫經散寒
艾灸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滞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艾灸
6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内聯髒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滞,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疖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7扶陽固脫
艾灸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8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緻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洩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髒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
艾灸
9拔毒洩熱
曆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内經》,曆代醫籍均将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髒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緻的癰疽及陰虛内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随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幹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内,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态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艾灸
10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