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青繡到唐卡,從河湟剪紙到傳統木雕……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千百年來民間的薪火傳承,展示了青海大力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成果。
互助土族自治縣舉辦輪子秋表演。圖片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核心,對曆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态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态整體性保護的特定區域。近年來,我省建成熱貢文化生态保護區,藏族文化(玉樹)、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态保護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海西德都蒙古族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級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傳承體系更加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更加有效。
我省通過采取多種保護方式,以産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使一批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這些豐富多彩、具有濃郁高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越來越被人熟知,也讓群衆近距離感受到青海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各地文旅部門還将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現代服務業、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挖掘文化内涵,通過支持非遺文創産業園區、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保護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遊業。
非遺傳承人展示紮木聶彈唱。
文化生态保護區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藏族文化(玉樹)生态保護實驗區通過舉辦玉樹藏族服飾、泥塑、金屬鍛造等制作技藝各類培訓班共10批,設立石刻傳習基地、囊謙縣熱巴舞傳習基地、雜多縣山歌傳習基地等,不斷培養和壯大傳承隊伍,推動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
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依托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加快挖掘昆侖文化、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遺産,鼓勵傳承人加入多樣性保護隊伍。截至目前,保護區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5名。
熱貢文化生态保護區設立以來,組織群衆開展唐卡、堆繡、石刻、同仁刻闆印刷技藝等專項培訓,形成“公司 藝人”的發展模式。2011年至2020年,熱貢文化從業人員增加到3.38萬人,文化産業收入增長到12.6億元,群衆共享保護傳承發展的成果。
在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等省級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成為市場潛力巨大的特色産業。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聖駝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繡娘們通過巧思和巧手展示精湛的指尖技藝,撒拉族刺繡衍生出了380多種産品,有民族工藝品、文創手工産品等,僅2021年公司銷售額就達到180萬元,帶動160餘名繡娘就業。
互助土族自治縣繡娘們交流刺繡花紋圖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吳夢婷攝
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新引擎
據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全省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361項,代表性傳承人3160名。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将青海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的新引擎,讓非遺在滿足群衆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時,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我省在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非遺數字化保護、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能力建設、青繡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各地還通過采取訂單生産、開設網上商城等多種形式,擴大非遺就業工坊産品銷售渠道。
今年9月,省文化和旅遊廳批複同意在海東市設立河湟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實驗區設立後,我省将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機制,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推進河湟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建設,打造河湟文化品牌。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吳夢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青海普法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