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時期,智除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鳌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大臣商議鳌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鳌拜的很多弟侄親随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鳌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康熙帝于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莊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内亂不斷導緻不少将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将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占領澎湖,逼近東甯(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内部革新。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采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并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蔔藏丹津意圖複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嶽鐘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占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甯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