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2 07:43:47

在騰格裡沙漠西南端,漫天的黃沙中飄着一抹亮眼的紅。

那是王銀吉插在吉普車上的國旗,他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的一名農民。迎風飄蕩的國旗下,數個戴着花頭巾的農民正在“壓沙”:扶犁開溝、躬身鋪草、揮鍬填沙,再把樹種到固定好的草方格中。待到一場大雨,草方格裡便能長出綠樹。

“今年計劃種10萬棵花棒樹”,王銀吉聊起今年的植樹計劃,這個數字擱22年前,他想都不敢想。1999年至今,王銀吉一家累計完成壓沙造林近8300畝,栽植各類苗木620多萬株,成活率達85%以上。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22年間,光秃秃的沙漠逐漸變綠,風沙被擋在了防護林外,野生動物和各種飛禽也來安家了。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1

王銀吉帶領大家在壓沙。受訪者供圖

“不能讓風沙埋掉家園”

三面被沙漠環繞的長城鎮,風沙總是不期而至。

騰格裡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也是流動速度最快的沙漠,王銀吉所在的長城鎮紅水村距其僅3公裡,常年幹旱,風大沙多。從他記事起,每逢刮風,人們總是眯着眼走,看不清路;吃飯時,碗底會留下一層沙子;地裡的莊稼被風打得東歪西倒,連年歉收。

“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牆頭驢上房;一茬莊稼種三遍,大風絕收小風歉。”

這是當地流傳的順口溜。日積月累的風沙堆在牆頭,驢都可以輕易走上房頂。沙進人退,莊稼歉收,不少年輕人隻能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一場沙塵暴過後,三十歲的王銀吉坐在地埂上,望着七零八落的莊稼,反複念叨:“總不能眼睜睜看着風沙埋掉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吧?”“人活着得有個盼頭,得想辦法把這沙給治住了!”

晚飯時分,王銀吉向家人說出了治沙的想法。妻子當場反對:“兩個娃娃都要上學,沙漠是個無底洞,錢都投裡面的話,日子怎麼過?”一家人商量了許久,最後是父親王天昌拍闆決定:“娃子,你幹吧!我支持你!”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2

父子二人在壓沙犁溝。受訪者供圖

那是1999年,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按照“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赈、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率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當年完成退耕還林572.2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9.7萬畝。

借着“退耕還林還草”的東風,王銀吉打算把自己種的一些樹木移到沙漠裡,壓沙種樹,造一片防護林抵擋風沙。

當時王家種了十幾畝樹苗、養着五六十隻羊和七八隻駱駝,平時靠放牧和賣樹為生。當王銀吉決定去壓沙種樹後,他賣了家裡的奶牛和一畝多地的國槐樹,湊了14萬元作為啟動資金。

幾天後,王銀吉和父親王天昌便扛着工具,背着幹糧,走進沙漠,在一個叫“廟兒墩”的沙窩漩開始漫長的治沙之路。

1999年4月開始,王銀吉将家中剩下的梭梭樹、花棒、沙棗樹和榆樹等陸續往沙漠裡移,總共種植了2000棵樹苗。“沙漠需要這些樹,我就逐年逐年全部栽到沙漠裡了。”當年6月,樹開始發芽,但大風和幹旱又迅速撲滅了這些“希望之苗”,最後隻有100多棵樹存活下來,成活率僅為5%。

接二連三的失敗也引來了鄉親們的質疑,有人嘲諷:“勺(傻)着哩嗎,把錢白白地往沙窩裡甩”,有人質疑:“祖祖輩輩都沒有把沙治住,你一家人能行嗎”,有人挖苦:“他王銀吉就是想出個風頭!”

王銀吉一家并未理會,仍舊早出晚歸,走在治沙路上的腳步越發堅定。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3

背着麥草的王銀吉。受訪者供圖

“要想治黃沙,先在沙漠安個家”

要在沙漠裡種活一棵樹不容易。

頭一天挖好的樹坑,一夜之間就被風沙填平了;剛剛栽好的樹苗,被一場大風刮跑了;好不容易栽活的苗木,遇到連續幾天的高溫天氣被曬死了……

“三分栽,七分管。”在沙漠裡植樹,最關鍵的是水,但沙漠裡哪來的水源?王銀吉一家隻能回3公裡外的家中取水,靠的是兩峰駱駝和四個水桶。每天馱四次水,每趟200斤,來回一趟就要3個多小時。

在治沙的頭八年,王銀吉的母親李蘭英主動承擔起送水的重擔。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吹日曬,那三公裡的崎岖沙路上總會出現李蘭英瘦小的身影,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沙漠裡,搖搖擺擺地運送這“生命之源”。因過度勞累,她從130多斤瘦到80斤。

十多年來,他們在風沙線上用駱駝馱水累積超3500噸,往返行程10000多公裡,相當于從我國最西邊走到最東邊,再從最東邊回到最西邊。

為了節約水,王銀吉一勺一勺地給新植的樹苗澆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費。通常洗完臉的水留着洗手、澆樹,洗鍋洗碗舍不得用水,直接用沙子刷。

過了幾年,他們終于在沙窩中挖了一口45平方米的儲水窖,靠積蓄雨水來澆樹苗。王銀吉又借錢修通了一條便道,買了輛北京吉普車,才開始用小四輪拉水、運樹苗和麥草等。

“要想治黃沙,先在沙漠安個家。”為了方便治沙,王天昌建議住在沙漠裡,省去往返的時間,還能及時看護樹苗。起初,他們在治沙點搭了一頂帳篷,但第三天晚上就遇到一場狂風暴雨,帳篷被風刮倒扯爛,一家人在冰冷的雨水中過了一夜。

次日雨停,王天昌幹脆在沙窩裡挖了兩米多深、十平方米大小的土坑,上面蓋些木闆、柴草,建成了一個“地窩鋪”。未曾料到,正當他們興高采烈地吃午飯時,地窩頂子突然塌了下來,孩子被埋在了沙子裡,吓得王天昌立馬将孫子挖出來。後來,他們重新搭起了地窩子,挖了水窖,置辦了鍋碗瓢盆。

那個沙漠的“家”,沒有水電。他們睡的是土炕,點的是煤油燈,喝的地窖水。每當刮風,“家”裡全是風沙,吃完飯碗底還有一層沙子。每天起床,王銀吉得先抖落被褥和身上的沙子,“感覺自己像剛出土的文物”。

在“地窩鋪”王銀吉一家一住就是8年。

由于常年受煤油燈煙熏和風沙的影響,王家人經常雙眼紅腫,王天昌更是患上了青光眼。加上“地窩鋪”常年潮濕陰冷,王天昌還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前後動過兩次手術。每逢陰雨天,他的腿腳都會隐隐作痛,走路都不利索。

常年累月,風沙在王銀吉一家身上留下了痕迹:被曬脫皮的臉頰、黝黑的皮膚、滿是水泡的手心、遍是倒刺的手指、幹裂的腳後跟……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4

王銀吉妻子給沙漠裡的樹苗澆水。受訪者供圖

“每一棵樹,都像我的兒子站在面前”

治沙種樹也是一門學問,以往種樹的經驗行不通了。

屢次種植失敗後,王銀吉請教了當地林業部門的專家,得到了“先固沙、再種樹,不同品種的樹苗要栽植到沙丘的不同部位”等指導。

王銀吉還時常自己摸索種植經驗。為了摸清風沙的流動規律、提高苗木成活率,王銀吉和王天昌迎着寒風,冒着酷暑,背着幹糧,常年走在流沙最嚴重的風沙線上,仔細察看風勢和流沙走向,尋找壓沙植樹的最佳坡面。

找到合适的樹種和地點,還得防止大風把樹吹倒。父子倆把麥草埋進沙漠,形成一平方米的草方格,不但可以固定沙丘,還能給樹苗擋風。“這樣沙就被固定住了”,王天昌說。

根據幾年的種植經驗,王銀吉還發明了“沙木槍”:一頭像鋤頭,用于刨開表面的幹沙;另一頭像長矛,可以在沙地鑽出一個小洞,把水倒入洞裡,再迅速把幹沙埋上。“沙木槍”能消除普通鐵鍬挖坑造成沙層松散和水分流失的弊端,還具有打穴深、速度快、省力氣的優勢。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5

王銀吉拿着自制工具“沙木槍”。受訪者供圖

越發有經驗的王銀吉治沙初見成效,正當他們準備擴大治沙面積時,家裡傳來了噩耗。

2005年春天,正是壓沙造林最忙的時候。随着治沙面積的擴大,王銀吉一家早出晚歸,沒有人注意到小兒子的腿腳異常。直到一個月後,壓沙完成得差不多了,經老師提醒,王銀吉才發現小兒子走路不大正常,反應也變得遲鈍。

王銀吉急忙把孩子帶到蘭州的醫院檢查,發現兒子的小腦有問題,醫生建議他們去西安找專家治療。當時家裡的錢都投在治沙中,王銀吉跟親友借了三萬元立馬趕往西安。

醫生一句“孩子已經是腦瘤晚期,最長能活三個月”如晴天霹靂,手術費要2.5萬元,不一定能治好。當時王銀吉在地上蹲了半個小時,才慢慢站起來,拿定主意,帶孩子回家。

他覺得那是個“錯誤的決定”,如今回想起仍愧疚落淚,“如果我沒把錢都投到沙漠裡,或許還能救孩子。”看着病重的兒子,王銀吉一度想放棄治沙。

那年端午,14歲的小兒子永遠離開了王銀吉。彌留之際,他跟王銀吉說:“爹爹,我不行了。你要把那片沙漠治得綠綠的,治不綠的話,你丢人得很。”王銀吉經曆了他人生中“最難的時刻”。

孩子被葬在了那片沙漠裡,王銀吉希望他能見證自己治沙的成果。“一開始治沙,是我的夢想,現在是為了完成我兒子的遺願。我一定要完成,不然對不起我兒子。”

王銀吉的堅持與付出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那些原本說他“勺(傻)着哩”的人,也逐漸轉變态度,加入他的治沙隊伍。在媒體的報道下,社會各界的好心人也紛紛給他捐物捐錢。

2010年,涼州區林業局為王銀吉頒發了林權證,聘任他為公益林管護員,每年兌現管護費近8萬元。同時,把他的治理面積列入國家公益補償林範圍,并調撥大量的壓沙苗木扶持他開展壓沙造林。

如今,在王銀吉的治沙區域有一面白牆,上面用紅字寫着“涼州區長城鄉王家治沙區”,這也是王銀吉的微信簽名。不遠處有一座瞭望台,夏天的時候放眼望去,茫茫的沙漠變綠了,野生動物和各種飛禽也随之而來。

王銀吉每次望着這些樹都倍感親切,他說:“看到沙漠裡的每一棵樹,都像我的小兒子站在我面前。”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6

沙漠裡長出的綠樹。受訪者供圖

“我的目标是治沙10000畝”

22年過去了,原本光秃秃的沙漠,慢慢長出一片綠意。王銀吉一家在風沙口上織出了一道南北長4公裡,東西長3公裡的防風固沙林帶,将漫天風沙擋住了。

在武威市、涼州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銀吉先後投入120多萬元,栽植各類苗木620多萬株,成活率達85%以上,治理沙漠8300多畝。

“把樹種活了,沙子就治住了,我的目标是治沙10000畝。”每當别人問起治沙的成功經驗,王銀吉總是坦誠地說自己沒啥文化,靠的是堅持和慢慢摸索。

這些年來,王銀吉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甘肅省優秀共産黨員”“甘肅省綠化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可他從未停下過治沙的步子。

今年春天,王銀吉計劃種10萬棵花棒樹。每天早上6點,他便開着插着紅旗的吉普車出門,去沙漠裡扶犁開溝、躬身鋪草、揮鍬填沙,忙到晚上7點多才回到家中。

問起2021年的願望,王銀吉樸實地答道:“最近剛把樹種上,我的願望是下一場大雨。”在這個年均降雨量272毫米的小鎮,讓王銀吉感到最開心的就是下雨天,雨水能讓樹長開,也能沖去他的憂愁。

治沙英雄會因為植樹造林陷入困境(治沙愚公)7

王天昌與自己種的樹合影。受訪者供圖

年近八旬的王天昌也會去幫忙。2019年,王天昌患上胃癌,不得不把胃切掉。他還是天天在沙漠裡巡邏,隻是步子較往常慢了些。他最挂念的還是沙漠裡的樹,“我還能再活個三五年,就算我走了,後人也會說這是王老漢栽下的樹。”

閑暇之餘,王天昌會搬起一把小闆凳,抱起紅色的三弦,邊彈邊唱給種樹的人們鼓勁。迎着風沙,他的歌聲似乎變得更嘹亮:

“家住長城鄉,緊靠黃河邊。風吹黃沙過河岸,人人都看見。東方出太陽,照得我心裡亮。帶領家人進沙灘,住進了沙窩旋。治住了沙坡頭,不讓黃沙走。絕不讓黃沙上牆頭,後代們有盼頭。”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編輯 劉倩

校對 柳寶慶

來源:新京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