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笨
豫北大地,黃河水孕育着勤勞而節儉的人民。
生活對每個人來說,生命是一樣的,可生活質量和飲食習慣卻不一樣。
在豫北大地,一到麥收季節,金色的麥浪裡總能看到辛勤農民的身影,炙熱的太陽曬黑了他們的皮膚,黝黑中泛着紅色,古銅聲的皮膚上沾着豐收的标本___麥芒!
忙活到了中午,回到家裡,他們最想吃的美食就是一碗撈面條。
幹活提前回家的媳婦總愛問一句:孩子他爸,中午你吃啥?一句渾厚中透着疲憊的聲音從麥浪中傳出:還能吃啥?手工撈面條!
猶如一聲命令,女人們就收拾鐮刀,撲打下身上的灰塵,急匆匆地回家做飯了……
粗重的陶瓷盆裡舀上兩碗面,加水再加點鹽,用力地揉搓擠壓,一塊白生生的面坨就好了。醒上十分鐘,用擀面杖反複擠壓,趕到有五分硬币厚時就好了,疊成條形,用刀切成面條,下入沸騰的水中,五分鐘後撈出過冷水,再配上農村菜園裡長的根達菜,加入蒜泥、食鹽、醋和香油,用筷子一攪拌,一盒豐盛的撈面條就做成了……
回到家裡的男人洗手後就會裝上一大搪瓷碗,沖到街頭樹蔭下,和鄰居們邊吃邊聊今年的收成了,因當時農村還沒有空調,要想吃的舒服就得到村頭的樹蔭下,這時評論撈面條質量的時候就到了,有的是幾根根達菜蓋在碗上,有的是西紅柿炒雞蛋,有的是豆角,總之,配菜差不多,貧富差異小,差異大的就是手工面條的質量,媳婦手藝好的細又長,手藝差的粗又短,時不時會聽到這句話,“還是您家媳婦好,你看那面條擀的又細又長……”
祖國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收割機進入農村,收割一畝麥子隻需二十多分鐘,收割脫粒除塵烘幹一體化,地頭都把麥子換成了鈔票,男人們地裡不再辛苦,家裡都裝上了空調,冷暖可調,村頭的樹蔭下成了寵物狗的撒歡地……再也聽不到那句話“還是您家媳婦好,你看那面條擀的又細又長……”
又到一年麥收季,好想坐在樹蔭下,感受一下童年時見到大人們吃面條的情景:古銅色的一群人,一個個端着搪瓷大碗,一碗手工撈面條,再加上河南特有的荊芥葉和蒜泥,沒有貧富差異,隻有大口吃面的聲音,啾、啾、啾……
中間還穿插着對别人媳婦手藝的贊美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