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7:07:39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1

文/能幹法師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2

佛陀會罵人嗎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3

佛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這三十二大人相中,有一個廣長舌相,佛經中記載這廣長舌相為:“佛出舌時,如蓮花葉,上至發際,遍覆佛面。”就是說佛陀的舌頭伸出來,向上能夠達到額頭上發際的位置,而且能夠将整個面部都覆蓋完。确實夠廣,也夠長!

根據佛教的說法,廣長舌相是圓滿受持不妄語戒的結果,成就廣長舌相的人,絕對是不會犯不妄語戒,不妄語戒内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四個方面。也就是說,成了佛的人,是不會說不如法的話,更不會罵人,所以《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大智度論》中說:“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

所以,佛陀一生中,說法四十九年,基本上都是以四攝法中的“愛語”來講道理、擺事實,慈悲地告訴弟子應當怎麼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應當怎麼做,這樣做有什麼壞處。至于弟子選擇怎麼去做,那就靠各人的理解去“自覺”了,佛陀從不強迫弟子必須要如何如何做,甚至于對犯戒的弟子,最多呵責其為“癡人”,絕對沒有過分呵罵的話。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4

佛陀“罵”哪種人

佛陀入涅槃前最後的說法,為《佛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在這部經中,佛陀非常有技巧地“罵”人了。

佛陀說:“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不相異也!”在這裡,佛陀最後将一生中最重的話留給了無慚愧心的人,相當于是“罵”無慚愧心的人,同禽獸沒有差别。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5

為何“罵”他們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6

慚愧,稱之為二種白法,在唯識典籍《百法明門論》中歸納為善心所法一類。關于慚愧,有多種解釋,比如:自我反省所做的罪惡,而生起羞恥之心叫慚;将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叫愧。慚是能夠自我反省,提高向善的認識;愧是犯錯之後有羞恥之心,産生畏懼并願意悔改。慚是能夠自重,而後崇敬聖賢,崇尚善法,願意行善;愧是在乎倫理道德,畏懼他人譏嫌,害怕規矩、法律的制裁,而不敢作惡。于内覺得對不起自己叫慚,于外覺得對不起他人叫愧。

與慚愧相反的,為無慚、無愧兩種染污法,被稱之為中随煩惱,唯識中維納在煩惱心所法之中。這兩種煩惱心所法,遍于所有惡性之心,也就是我們造作的所有惡行,都有這無慚、無愧的心态參與其中。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7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8

無慚無愧的人

都有哪些特征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9

○ 對聖賢生不起崇拜恭敬之心,不會見賢思齊;

○ 對做善事不感興趣;

○ 聽不進賢明者的勸說;

○ 不畏懼世間言論的非議和譴責,對規矩、法律沒有畏懼之心;

○ 對所犯的過失和罪惡沒有罪惡感,不覺得做惡事不對;

○ 臉皮厚,沒有羞恥之心。

所以,佛陀“罵”這種人和禽獸沒有差别,我覺得佛陀“罵”得很有水平,也很有技巧,也非常有藝術。佛陀在前面講了一堆常懷慚愧心、羞恥心的好處,然後再通過這一“罵”,來強調慚愧心對做人、修行的重要性,警策弟子們不能丢失了慚愧心,否則就是同衣冠禽獸了。

在這段經文,佛陀雖然說了重話,但感覺不到一絲毫的不良情緒,而是體現出一個臨終尊長對弟子的敦敦告誡和無盡的悲憫。所以,有古大德說:“讀孔明《出師表》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佛遺教經》不堕淚者,必非佛子。”

佛陀怎麼知道那麼多知識(有一種人佛陀還真)10

為了不挨佛陀的罵,那就一定要具有慚愧之心。因為有慚愧心,才能知羞恥,有敬畏,促使我們自我反省,并努力向善,不作惡事,改過自新,從而産生進步和自我提高的動力。儒家也說:“知恥近乎勇”,有慚愧心,有羞恥感,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勇猛精進!

原文标題丨佛陀的“罵”人藝術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妙傳、重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