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說韓愈古文

馬說韓愈古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4:01:15

馬說韓愈古文?韓愈,世稱“韓昌黎”,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教育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将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馬說韓愈古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馬說韓愈古文(古文觀止韓愈之原毀)1

馬說韓愈古文

韓愈,世稱“韓昌黎”,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教育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将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可能大家看到他如此耀眼的光環,怎麼也不會聯想到他的身世之苦。他從小父親去世較早,由兄長撫養成人。兄長在他九歲那年早逝,随後隻能和寡嫂在困苦和颠沛流離中度過。慶幸的是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别人嘉許勉勵。

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他也是經曆了三次落榜,但是他依舊堅持,終于在第四次考試中,登進士第。随後他便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三次,均遭遇失敗,此時他已經27歲。

韓愈談論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麼,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于處理一般事務,這也注定了他的宦海沉浮。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禦史。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讨,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饑狀》疏,反遭李實等讒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谏,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大怒,便将他貶為潮州刺史。雖是生前坎坷,命運多舛,但是生後名聲流芳千古,或許這才是真正文學大家相似的宿命。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筆下的一篇文章《原毀》,本文探求毀謗産生的本源,認為“怠”和“忌”是其本源,同時指出毀謗的惡劣影響并痛斥當時社會風氣的積重難返。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多用排比句式,層層推進,很有說服力。

【原文】: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譯文】:

古時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别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所以人家都樂意做好事。

這段開門見山,講解一個觀點:“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可以不怠和樂為善。

=================================================================

【原文】: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輕以約乎?

【譯文】:

他們聽說古代有位叫舜的人,他的為人乃是大仁大義,于是在分析過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之後,責問自己說:“舜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做到的,我怎麼就做不到呢?”于是日夜思考,想去掉自己不如舜的方面。發揚那些與舜相似的方面。又聽說古代有個周公,從為人行事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周圍的人于是探求周公所以為周公的緣由,對照着要求自己說:“周公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到的,我怎麼就做不到呢!”早也想,晚也想,去除自己不如周公的方面,而學着周公的祥子辦事。

舜是個著名的聖人,後代無人能及;周公也是個賢名的聖人,後代人沒法趕上他。所以古人就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這就是我的缺陷啊!”不就是要求自己嚴格又全面嗎?可是對别人卻不是這樣,而總是說:“那個人能做到這個,就夠得上是個良善之人了;能擅長這個,就稱得上是個有才藝的人了。”肯定人家一個方面,而不苛求其他;隻看人家今日的進步,而不計較他的過去。小心翼翼地唯恐人家得不着做好事應得的好處。做一件好事,是容易辦到的;精熟一種技能,也是容易辦到的。而古人對于這樣的人,就說:“能做到這樣,也就足夠了。”又說:“能有這種長處。也就足夠了。”這不是他對待别人寬容面簡約嗎?

這段主要通過古人的言行來啟迪後人,古人日思夜想都是見賢思齊,擇其善者而從之,無論是舜還是周公,他們都向他們不斷學習。在要求自己方面,古人總是要求嚴格,發現自己這個不如舜,那個不如周公。可是對待别人不是這樣,他們總是說做到這樣就可以了,又說能做到這個長處,就足夠了。

=================================================================

【原文】: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譯文】:

如今的君子卻不是這樣。對别人很苛刻,對待自己卻很寬容。要求得既多又細,所以别人就難以做成好事;要求得又少又低,所以取得的收獲就很小。自己并沒有做什麼好事,卻說:“我做好了那個,也就夠了。”自己并沒有什麼本領,卻說:“我有這點才能,也就夠了。”對外欺騙别人,對己欺騙良心,還沒有取得多少進步就停滞不前。這不是現今君子對自己要求很少很低的表現嗎?

可是他對别人卻這樣說:“那個人雖然能做這種事,但人品不值得稱道。那個人雖然善于做這個,但這事兒本身沒有什麼價值。”抓住人家某個方面的問題,根本不考慮他多方面的長處;追究人家以往的缺點,完全不管他現在的變化。擔驚受怕地唯恐人家得到好的名聲。這不是現今君子要求别人又多又細的表現嗎?

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标準來要求自己,卻用聖人的标準去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來他對自己的尊重。

這段通過今人和古人做對比,諷刺了當下人們總是對别人要求甚多,但對自己要求甚少。對待别人總是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值得稱道。抓住别人某方面的缺點不放,唯恐别人得到好名聲。但是對于自己,總是懈怠,覺得這個做好這個就夠了,那點才能就行了。用現在的話說,這樣不免落入雙标的弊病中。

================================================================

【原文】: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于衆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嘗語于衆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譯文】:

雖然如此,這樣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懶惰和嫉妒。懶惰的人不能修養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進步。我不止一次的試驗過,曾經試着對衆人說:“某某是個好人,某某是個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氣地說出反對的話,懦弱的人一定會從臉上表露出反對的顔色。

又曾經對衆人說:“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會高興地說出表示贊成的話,懦弱的人一定會從臉上表露出高興的顔色。所以,事情辦好了,诽謗也就跟着來了,聲望提高了,誣蔑也随着來了。唉!讀書人處在這個世上,希望名譽昭著,道德暢行,真難了。

這段主要是通過作者列舉現實中的場景來說明他們的思想的根源就在于怠與嫉。懶惰,所以才會不修養品行;嫉妒,所以害怕别人進步。在生活裡,褒貶某人都有附和與反對,但這個其中并非真正的心裡認可,而是基于利害關系所做的表現。因此,作者感慨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這種現象也就會經常發生了。

==================================================================

【原文】: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欤!

【譯文】: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說的這些道理而牢記住它,大概他的國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這段主要是提醒世人,上面的道理要牢記,才可以真正的做好治理國家的工作。

感悟:

作者通過鑒古諷今,通過對比說明當下的人們總是對别人苛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并指出這一根源正是源于人們的懶惰和嫉妒。這對于我們為人處世很有教育意義,在社會上,我們總會犯一個毛病,指責這個做的不行,那個做的不到位,這個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而是時刻都是怨天尤人。反過來,對于自己要求甚少,工作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偷奸耍滑,粉飾太平,掩蓋自我的過失。這樣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越來越懶惰,同時也越來越嫉妒。既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同時又見不得别人的好。嫉妒産生的惡意,往往不可小觑。在東野圭吾的《惡意》中,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讓人不寒而栗。而這個惡意的起源正是來源于一個作家對于另一個作家的嫉妒。因而,我相信我們學習完這篇文章,會有所反思與收獲。

感謝一路同行,與君共勉。

未完待續,更新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