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是當時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歐洲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曾贊譽其為“真理的解釋者”。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作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之中)、道德教育思想等方面内容。
一、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包括兩方面内容:教育對社會所起的作用、教育對人發展所起的作用。前者主要體現在教育與政治及經濟的關系上,首先,通過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衆之中,維系政治穩定及良好運行。其次,孔子提出“庶富教”觀點,他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首先要發展它的人口,有了衆多人口,就要發展經濟,使民衆富足起來,然後再加強教育。初步意識到教育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此外,孔子認為教育對人的成長發揮着重要作用。“性相近,習相遠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後來之所以有較大差别,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不同所緻。并且孔子重視早期教育,他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二、教育目标
孔子從“為政在人”的政治主張出發,緻力于通過教育來培養賢士和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須是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成為能弘道、志道、有才能的志士。君子即“君子儒”,是一個具有一定道德标準的理想人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對己要能修己,對人要能“安人”。
三、教育内容
孔子從教育目标出發,在繼承“六藝”教育傳統的基礎上,提出自己關于教育内容的主張。在他的教育内容體系中,包含兩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精心整理曆史文化材料,編著成“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孔子教學内容偏重社會人事,宗教成分較少;偏重文事,輕視武事;輕視科技和生産勞動,自然知識缺乏。
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禮”和“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前者是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規範。後者是這些準則、規範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也即“愛人”或“忠恕”。
四、道德修養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方法或原則,主要包括: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立志樂道是要确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标,樂于弘道。自省自克指的是要加強自我反思,能夠對内心世界加以“審查”“反觀”,進而更加清晰地獲得準确認知,以及自我克服障礙與不足,實現正向發展。身體力行強調的是知行統一,言行一緻。改過遷善指的是努力改正缺點,不斷發揚優點。
五、《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論語》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彙編而成的儒家經典,包含了諸多有益教育思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