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熊貓,有些人會把它們當做是大熊貓小時候,也有人會把它們當做是“幹脆面”小浣熊。但其實小熊貓是一個物種,它的親緣關系和大熊貓以及小浣熊都不近。這是因為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小浣熊則屬于食肉目浣熊科,而小熊貓屬于食肉目鼬超科中的小熊貓科。
(彩色的是小熊貓,黑白的是小浣熊)
小熊貓不僅經常會被認錯,而且連名字都會被奪走。原本熊貓指的就是小熊貓,但在1869年大熊貓被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發現後,在次年大熊貓被命名為熊貓或者大熊貓,為了區分它們,小熊貓隻好叫做“小熊貓”了,不過論起賣萌,小熊貓一點兒也不輸于大熊貓。
雖然小熊貓和大熊貓親緣關系非常遠,在距今4750萬年前就已經分家了,但是研究發現它們的習性,生活方式,以及食物等都非常相似,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趨同演化小熊貓和大熊貓一樣,也選擇了低營養、高纖維的竹子,要知道的是這種植物很少會被其他食草動物取食,原因就是營養價值不高,且纖維素難以消化。
除此之外,小熊貓還和大熊貓一樣,演化出了相同的構造:僞拇指,僞拇指就是腕部上有一塊籽骨膨大,以便抓握住竹子。
之所以小熊貓和大熊貓擁有如此多的特征,科學家解釋認為:這是趨同演化。趨同演化就是指兩種親緣關系較遠的生物,由于栖息在同一種類型的環境之中,從而演化出具有相似特征的形态特征或者身體結構。
在野外,小熊貓主要栖息在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抵地帶,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3800米的混交林以及竹林之中。
在這些地區,竹子生長旺盛,但卻很少有其他食草動物食用,因此以竹子為食能夠有效地避開與其他食草動物展開競争。
盡管小熊貓和大熊貓都喜歡以竹子為食,但兩者對竹子的利用率并不同,這一點從它們的糞便中可以看出,大熊貓的糞便中依然能夠看到竹葉、竹竿等結構;而小熊貓的糞便則要精細得多。
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别,是因為它們的腸道不同,其中大熊貓的腸道隻有自己體長的4倍,和老虎、獅子差不多,較短的腸道使得植物在它們體内停留的時間較短,以至于還未完全消化就被排出體外。
而真正的食草動物,腸道長度大約是自己體長的20倍,這樣能夠讓食物在自己體内充分發酵,慢慢吸收。
我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為了研究這兩種熊貓的趨同演化在基因上的區别,對小熊貓進行了全基因測序,結果顯示,大小熊貓一共有70個适應性趨同的基因,其中包括熊貓僞拇指發育的兩個重要基因DYC2H1和PCNT,除此之外,一些對氨基酸、維生素吸收的相關基因也發生了适應性趨同,幫助它們适應了以竹子為食。
“舉手投降”的小熊貓盡管小熊貓和大熊貓擁有非常多的相似結構,但小熊貓也有許多行為習慣和大熊貓不同。
首先,小熊貓體型不如大熊貓,體重也不如大熊貓重,因此面對食肉動物時,它們無法像大熊貓那樣淡定,而是會直立起來,雙手舉過頭頂,像是舉手投降一樣。
但其實,這個動作并不是小熊貓要舉手投降,而是它們想要站立起來,增加自己的體型優勢,壯大自己的氣焰。同時舉起雙手時為了方便用前爪撲打。
不過這個行為隻在突然遇到天敵或者其他動物進入自己的地盤時做出,如果猛獸距離較遠,那麼小熊貓通常會逃到密林深處,或者是快速爬到樹上,由于它們爬樹技能了得,常常會使一些會爬樹的猛獸也對它們無可奈何。
小熊貓有許多天敵,在野外它們極易遭受豹、豺、狼等威脅,為了躲避天敵,它們通常會在清晨或者傍晚時覓食。
盡管它們的主要食物是竹子,但如果能捕捉到昆蟲或者鳥蛋時,它們也會為自己補充營養。
小熊貓現狀
盡管小熊貓和大熊貓都叫做熊貓,但小熊貓顯然沒有大熊貓那樣的地位,至今為止小熊貓依然會面臨盜獵的風險。
目前已知的小熊貓有兩個亞種,分别是喜馬拉雅小熊貓,川西小熊貓,其中川西小熊貓為我國所獨有。據統計,野生小熊貓數量非常稀少,種群數量隻有3000隻左右,但由于小熊貓毛皮珍貴,以至于至今為止小熊貓都面臨盜獵風險。
在2015年時,小熊貓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瀕危級别,如果不加以保護它們的話,或許未來它們也會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