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關于馬的典故

關于馬的典故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5 06:31:49

  1、老馬識途。

  典故:管仲跟随齊桓公去打仗,回來時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見于《韓非子·說林上》)。

  讀音:lǎo mǎ shí tú。

  意思:比喻閱曆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引導作用。

  出處:宋·毛謗《寄曹使君》:“請同韶采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2、馬革裹屍。

  典故:馬援是東漢名将,當官時曾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将軍”。不久,“威武将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讀音:mǎ gé guǒ shī。

  意思: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3、塞翁失馬。

  典故:《淮南子·人間訓》裡說,古時有個住在邊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馬,後來這匹馬居然帶了一匹好馬回來。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意思: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但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常與“安知非福”連用。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魯公有柬别之;略曰:‘寒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為福。’”

  4、馬首是瞻。

  典故: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将荀偃。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隻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将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竈。作戰的時候,全軍将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裡,大家就跟着奔向那裡。”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将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太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将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于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歎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隻好下令将全軍撤回去。

  讀音:mǎ shǒu shì zhān。

  意思:士兵看着将帥馬頭的方向而進退。後比喻追随别人來定行止。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

  5、指鹿為馬。

  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

  讀音:zhǐ lù wéi mǎ。

  意思:比喻颠倒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