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Luxembourg),bourg原本有城堡的意思,也可引申為軍事要塞。所以中文譯名中的“堡”非常恰如其分,既諧音又諧意。
在盧森堡修建軍事要塞,最早可能要追溯到羅馬時期,凱撒征服的高盧,就包括比利時,當然肯定也有這裡。
公元963年,阿登伯爵西格弗裡德買下了這裡,并開始在羅馬人千年前留下的要塞上修建城堡。西格弗裡德也就成為了日後盧森堡家族(盧森堡王朝)的創始人。到12世紀,城堡附近定居的人越來越多,14世紀時,盧森堡就成為了一個具有戰略地位的要塞城市。
1320年,神羅皇帝亨利七世之子,盧森堡伯爵盲人約翰開始大規模擴建盧森堡的防禦工事。盲人約翰後來成為了波西米亞國王,他的兒子就是日後著名的神羅皇帝查理四世(布拉格著名的查理大橋就是他建造的),查理四世同時也是波西米亞國王兼盧森堡伯爵。前文曾提到盧森堡王朝曾出過四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正是在查理四世時期,盧森堡從伯國升格為公國。
從地圖上很容易看出,盧森堡位于德國與法國交界處,1443年,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非常重要的曆史人物)率領的勃艮第軍突襲盧森堡成功,并占領了盧森堡。此後的幾個世紀,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這兩大勢力之間的鬥争幾乎沒有停過,大小戰争不計其數。而盧森堡所處的戰略位置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史上的勃艮第人、法蘭西人、奧地利和西班牙哈布斯堡、普魯士都曾占領過這裡,并按自己的需要修築過要塞。
可以說盧森堡整個城市就是個巨大而堅固的軍事要塞,号稱北方的直布羅陀。說它是“堡”其實有些小了。
1866年,拿破侖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意圖從荷蘭手中購買盧森堡,普魯士自然是強烈不答應,雙方幾乎要發生戰争。于是1867年出台的倫敦條約,約定盧森堡實行中立,并将軍事要塞全部拆除。不過三年之後普法戰争還是爆發了,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德意志帝國成立,近代德國誕生。
雖然1867年的倫敦條約拆除了大量的要塞,但今天依舊還能看到一些要塞的殘留。而盧森堡的要塞也成為盧森堡旅遊的看點之一(雖然沒什麼看頭)。在要塞的上面看到的修道院叫新明斯特修道院(Neumünster Abbey)。建于17世紀,法國人占領時期做過警察局,普魯士做過兵營,納粹占領時期做過監獄。現在是文化會展中心。
這座橋也是城堡的一部分,可以通行。
遠處的盧森堡高架橋和下面的佩特羅斯峽谷,稍後會去。
我們将要參觀的要塞叫伯克要塞(Bock),現在是世遺,門票6歐。
據說在文藝複興時期,盧森堡的要塞曾達到最大規模,今天隻能從這些殘存的遺址上去想象當年的壯觀了。
在裡面有地道戰的感覺,很多出口,有些地方像迷宮。
崖壁上的方洞是大炮的射擊口。
這有點像長城。
從要塞看城市
殘存的一座要塞城門。
前文提到的阿爾澤特河與GRUND區。
盧森堡的地形很适合修建軍事防禦工事,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
在老城區走走。
現在要下到佩特羅斯峽谷(Pétrusse),峽谷内原本有條佩特羅斯河,現在基本沒有多少水了。
被峽谷分開的兩個城區,要靠幾座橋來連接。
東邊的橋叫盧森堡高架橋(Passerelle),建于1859-1861年間。橋長近300米,距地面45米高,有24個拱形橋洞。
因為這座橋建的早,所以當地人也稱它做“老橋”。
橋下有一個專為玩滑闆設計的遊樂場。
這是高架橋上,直接通往盧森堡新火車站。
從橋上看下面的遊樂場。
沿佩特羅斯峽谷往西,另一座橋叫做阿道夫橋(Adolphe Bridge),阿道夫橋是盧森堡的一個景點,也算是盧森堡的形象标志之一。大橋總廠153米,中間拱的跨度達85米。
阿道夫橋建于1900-1903年,以盧森堡從荷蘭分離後的首位大公阿道夫的名字命名(前文曾提及)。相比前面的老橋,盧森堡高架橋,晚幾十年的阿道夫橋被稱作“新橋”,不過新橋也有110多年的曆史了。
遠看老橋
遠處的新城市新建築。
憲法廣場下方的花園。
聖母大教堂的尖頂。
一家160多年曆史的銀行
這是我們住的酒店附近,盧森堡郊外的一個小鎮。
小鎮的超市。
這裡應該算是農村吧,很多放養的牛。
和我們差不多,早高峰進城車多,晚高峰出城車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