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愛菊花,
躬耕菊園幾畝,
常用來換酒錢;
他愛撫琴,
琴不知歲月已無弦,
常用于助酒興;
他确實愛酒,流傳着
葛巾漉酒、白衣送酒的千古美談;
他是陶淵明,被譽為
“隐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本文搜集其最出名的20首作品
與大家共賞,歡迎收藏。
- 01 -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賞析】這首詩是寫歸隐之後的生活,好像詩人帶着我們在他的田園裡參觀一番,他指東道西地向我們一一介紹:田畝、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經詩人點化,都添了無窮的情趣。描寫園田風光多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多處運用對偶句,藝術地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整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 02 -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這首詩大約作于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此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隐田園後的悠然自得心态,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後回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體驗。詩以“心遠”綱領全篇,并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内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态。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緻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谛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隐後适意自然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就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 03 -
《雜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賞析】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發出慨歎,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友愛,尋找着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來自生活,質如璞玉,然而内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 04 -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賞析】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整首詩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寫的是詩人的勞動生活情況和隐居田園的決心。“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 05 -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賞析】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曆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缥缈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甯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 06 -
《形影神》(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聖人,今複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賞析】《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莊哲學。陶淵明可以說是範缜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讨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于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 07 -
《讀山海經》(其十)
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賞析】本詩通過《山海經》中有關精衛和刑天的神話故事,以“金剛怒目”式的特有風格,表現自己誓死抗争的決心,有異于他的大多數作品。在寫作上,語言凝練,形象挺拔。文中在描繪精衛和刑天時,用了其中的“銜微木”、“填滄海”和“舞幹戚”這些短語,集中反映了他們死而不息的抗争精神,說明精衛和刑天形弱而實強的力量,如果都能持這種精神,就會使統治者懼而生畏。接着,在末句用了“良辰讵可待”,幾乎是直言不諱地召喚人們奮起抗争,這種鼓動性的号召直白無隐,對社會底層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 08 -
《詠荊轲》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淩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賞析】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轲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在以平淡著稱的陶詩中另具特色。這首詩還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蕩着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築”、“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英雄主題。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轲》一篇。”這是頗具眼力的。
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轲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曆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迹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轲,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
- 09 -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辄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箪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俦乎?銜觞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譯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為号。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隻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内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裡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裡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 10 -
《拟挽歌辭》(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賞析】本詩作于公元427年,這些文字是他通過超越死的方式,留在世間的最大的精神遺産,也是他留給這個娑婆世界最後的也是最大的坦蕩。寫這組詩時的陶淵明,因饑餓而身染重病,于九月寫下了這組絕筆,兩個月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生命曆程。陶淵明一方面暗示了他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對于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視死亡為一種涅槃重生。“親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看透生死,淡然處之,其敢于直面死亡的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 11 -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辄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将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賞析】陶淵明隐居上京的舊宅失火,後移居浔陽南裡(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後不久作此詩。全詩将日常生活中鄰裡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也如在眼前。此詩以樂發端,以勤收尾,中間又穿插以農務,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勘為根本,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但見筆力矯變而不見運斧之迹,文氣暢達自如而用意宛轉深厚,看似平淡散緩而實極天然渾成。
- 12 -
《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賞析】詩人與朋友在細雨蒙蒙,微風輕拂中飲酒作樂,談古論今,引發了詩人對閑餘浏覽《山海經》《穆天子傳》的一些感想,詩人欣慰地對朋友說:他不僅是在皈依自然中覓到了樂趣,還在《六經》以外的《山海經》與《穆天子傳》的傳說中領略了古往今來的奇異風物,詩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現實中得到拔高,而且還在曆史的時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與升華,這俯仰間的人生收獲,真使人歡欣無比!這樣的人生快樂,在昏昏然的官場上是無法得到的。
- 13 -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绮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迹浸複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随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暧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嚣外。願言蹑清風,高舉尋吾契。
【賞析】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甯。《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并不讓人覺得重複。《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樸,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記》是以漁人的經曆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後,而《詩》則由詩人直接叙述桃源的曆史狀态,并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與願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 14 -
《雜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複娛,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賞析】詩中包蘊了少壯時之欣悅,中晚年之憂慮,及珍惜寸陰之警懼。這是陶淵明的一種生命之憂患意識,在形體生命逐漸衰老,而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際,産生再奮發再努力之自我覺悟。其一,回首過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飛的大鵬,情調是“昂揚”、“欣豫”;其二,察視現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鋒穎的衰頹與磨損。情調是“憂慮”“無複娛”;其三,眺望未來,生命意象是前途無幾許的孤舟。情調是“憂懼交加”。時間的跳躍交錯,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調的憂、樂、懼交織,使此詩仿佛是一個時間與生命的三重奏,展現了豐富而深沉的人生體驗的全過程。
- 15 -
《九日閑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栖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賞析】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說如此可以延年益壽。某年重陽,詩人有菊無酒,遂産生出無限感慨。此詩以說理與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陶詩自然流走的特點,其中某些句子凝練而新異,可見陶淵明鑄詞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等雖為叙述語,然遒勁新巧,詞簡意豐,同時無雕飾斧鑿之痕,這正是陶詩的難以企及處。
- 16 -
《歸去來兮辭》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欤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賞析】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之初,叙述了他辭官歸隐後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甯靜恬适、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他的歸隐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 17 -
《飲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觞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複得此生。
【賞析】此詩寫對菊飲酒的悠然自得,實際蘊藏着深沉的感傷。秋天是菊花的季節。在百花早已凋謝的秋日,惟獨菊花不畏嚴霜,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高潔的品格。秋菊佳色,助人酒興,作者不覺一杯接着一杯,獨自飲起酒來。興緻高,飲酒多,感觸多。鳥兒始飛終歸的過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歸隐的生活曆程,并且再一次表達隐居終身的決心。
- 18 -
《雜詩》(其二)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裡晖,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賞析】此詩将素月輝景蕩蕩萬裡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裡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霁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此詩深受古往今來衆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于此。
- 19 -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詩人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叙述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讓讀者在其中去領略鄉村的幽靜以及心境的恬靜。全詩流蕩着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裡描繪的正是一個甯靜諧美的理想天地。
- 20 -
《有會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歲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
【賞析】詩通篇直抒胸臆,寫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體的事由放在序中作為背景交代。究其緣起,乃是值歲暮之際,新谷未收,又适逢災年,糧食匮乏到了難以充饑的地步。這種困厄艱苦的境遇似毫無詩意可言,而詩人卻從中激揚起對生命的執着之情。詩人借着對“嗟來之食”故事的評說,弘揚了富有哲學意味的“貴生”精神。人的生命、天性既不應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麼為了區區一事的榮辱而輕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當外界的險惡環境使人淪于極其卑微可憐的地步時,這種強調個體生命存在的貴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種精神支柱和自衛武器。詩人為了與苦難抗衡而從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氣,因此也是不無積極意義的。
全詩四句為一層次,結構嚴謹,而句法縱收反正,夭如矯龍。第二層次述及何以卒歲,以之引導第三層次對不食“嗟來之食”的非議,反映了自己苦況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後是經過深思的正面判定:斯濫為反,固窮為正。疑團頓然冰釋,主題豁然鮮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