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繼光雕像
這是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繼光《望阙台》詩中的名句。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引用了這兩句詩,用來贊美我國老一代的科學家淡泊名利,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幾十年如一日地奮戰在科研一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崇高境界,使這兩句詩廣為流傳,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那麼,戚繼光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這還得從抗倭的原因說起。
倭,是我國古代對日本人和日本國的稱呼。倭寇,就是來自日本的流寇。早在十三世紀的元朝,倭寇就已經出現,并開始襲擾我國的東南沿海。
海門亭——戚繼光抗倭紀念地福建崇武古城
到了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問題已經變得十分嚴重,成為讓明王朝傷透了腦筋的大問題。特别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倭寇的成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倭寇的核心力量是從日本内戰中亡命出來的武士,非常兇悍。另一方面,在成千上萬的倭寇中,有相當大部分是“漢奸”,既有和倭寇勾結的中國海盜,也有趁火打劫的中國地方豪強勢力。這種成員結構使得倭寇實際上成為了以日本職業軍人為骨幹,中國強盜為羽翼的武裝部隊,戰鬥實力非常強悍,平定起來非常困難。
自從抗倭名将胡宗憲離開後,抵禦倭寇的主要任務就落到了戚繼光等人身上。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考慮到官兵的作戰能力不強,就在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了對倭寇苦大仇深的三千本地窮人子弟,并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出陣法,又配備了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經過嚴格的指導和訓練,練成了一支既聽話又能效死力的彪悍精銳的部隊,稱為“戚家軍”。戚繼光利用這支軍隊,和另一個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幾乎全殲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主力并攻陷了倭寇的海上巢穴。困擾了東南沿海多年的倭患終于基本得到平定。
戚家軍
然而,戚繼光平定倭寇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方面,強悍的倭寇十分頑強,另一方面,朝廷裡的政敵又不斷彈劾,使抗倭鬥争常常陷入困境之中。戚繼光在守衛福建時,曾将福清縣的一座高台命名為“望阙台”,他常常站在台上遙望京城。《望阙台》這首詩,就是戚繼光因為抗倭戰鬥艱苦卓絕,而遠離京城的将士卻得不到來自朝廷的全力支持時,心中矛盾重重而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為: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詩歌的意思是:在浩瀚無垠的藍色大海之中,我與兇殘的倭寇周旋了十年的時間;我經常獨自一人站在這高台上,遙望着京城的宮阙。我對朝廷是赤膽忠心的,我就好像是這千山萬壑中經曆過濃霜的秋葉一樣,一片丹心灑向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染紅了無邊的大地。
在詩的開頭兩句,戚繼光首先寫自己十年來一直在蒼茫無際的東南海域輾轉征戰,進行艱苦卓絕的抗倭鬥争。一個“寒”字,既寫出了大海蒼茫寒冷的顔色,同時也暗示曠日持久的抗倭鬥争是多麼的艱難困苦。接着,詩人用“望宸銮”,說明自己在遠離京師的地方,經常感到孤獨無助,隻能遙望着京城的宮阙,盼望得到朝廷的支持。他用“孤臣”一詞,并不是吐嘈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想說明自己的處境和複雜的心情。他知道,要取得抗倭鬥争的勝利,離不開朝廷的堅定支持。他擔心的是,自己遠離京城艱苦作戰,朝廷卻猜忌重重,因而,他渴望向朝廷表白自己的一片忠心,希望得到朝廷的理解和支持。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兩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從望阙台放眼望去,隻見千山萬壑,無邊的秋葉如霞似火,詩人的精神得到了升華,頓時激情滿懷。朝廷對自己抗倭事業支持不多,而且常有責難。戚繼光寫這首詩時,曾與他并肩作戰的好友汪道昆就被罷官免職,使他産生了一種“孤立無援”之感。但詩人仍然忠心耿耿,驅馳禦敵,即使灑盡一腔熱血,也要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以“繁霜”中的“秋葉”來比喻自己,向皇帝表達忠貞不渝的報國之情。戚繼光這種輕視個人的名利得失,對國家和民族懷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愛國情懷,使人感慨萬端。
中國海軍“戚繼光”号訓練艦
這兩句滿含忠貞愛國感情的名言,使整首詩雖然有些憤懑之意,但毫無頹喪之感,使我們看到了一代抗倭名将那種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精神。正是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愛國情懷,使這首詩散發出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成為千古傳頌的名作!
親愛的頭條朋友,請您關注我!我還有系列的愛國名言解析奉獻給您。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愛國名句,弘揚愛國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