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好久不見。最近大家在忙什麼呢?
我呢,最近在忙着充實自己,報了一些網課,也看了不少書籍。恰好4.23閱讀日的到來了,也給自己的書櫃增添了一些新書。
現在購書不會像以前那樣,看見首頁說那個書不錯,想都不想就買下,也不會随大衆去買一些暢銷書,而是會經過自己精心挑選,三思又三思的購買。
為什麼我要這麼小心翼翼呢?
首先,我自己的書櫃還有很多書沒有來得及看;然後,平時更多的選擇用電子書來代替紙質書,電子書更加便利,出門也方便;最後,更重要的原因是電子書更加便宜,雖然購書網站總是會搞促銷活動,但是總體來說還是電子書便宜點。
但是,我還是割舍不下完全不看紙質書,特别是很喜歡紙質書翻頁時,那個輕微的沙沙聲,還有就是筆在書上劃線的那種痛快感,刷刷刷的劃出自己心動的地方。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9本最新購入的書籍,其中都是與電影、藝術、文學相關的。大家感興趣的話繼續向下看吧~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羅伯特·麥基
選擇它的理由:是因為在觀看插畫師嘉炜的vlog中,聽他提起過這本書。這也是我現在選書的一個方法,從喜歡的博主中挑選,看看别人讀過什麼書,在裡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剛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特别震驚。完全沒有想到這本書會有這麼厚,一直覺得就和《救貓咪》一樣薄薄的。
初步翻閱的感覺:在我翻開到序言,作者第一句寫的是:“從這本書你會收獲的是什麼?”,就給上了4顆星。我喜歡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序言,這樣我可以立刻知道,書裡大概會寫什麼内容,讓心裡有底了。
我感覺這本書會全方位給我構造“故事”的電影世界,此話怎講?
在看《救貓咪》的時候,我更多的會感受到寫劇本的技巧有什麼,可我在初步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給了我一個關于“故事”的世界觀,宏大又細節。
不過唯一一點不舒服就是文字很小,我猜這本書能讓我讀個2-3個月了,畢竟它被我列入了大部頭書籍裡。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史蒂文·卡茨
選擇它的理由:是因為去年參加了課程,裡面老師給出的書單裡有這本書。我買這本書不是為了學習拍電影,是想要學習如何畫分鏡頭,應用在我的插畫裡。
未來我想出自己的繪本以及畫一些條漫,所以想要補充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初步翻閱的感覺:當我拿到的時候,發現這本書又是大部頭書籍。看了一下目錄,有很多“生詞”,這些詞彙它們一個個出現,我知道是什麼,但是合在一起出現,我懵了。比我之前看《如何寫影評》那本書,更加感覺到專業性。
其實越過目錄,翻閱了書裡的内容,發現每一節的主題都會帶着圖片演示,整體看起來的感覺應該會比《故事》輕松一點,而且他的文字大一點,看起來沒有那麼費力。
《文藝複興人》 羅伯特·戴維斯與貝絲·琳達史密斯
選擇它的理由:譯者是我喜歡的作家祝羽捷翻譯的,也是因為她,我才知道這本書。
藝術史,一直都是我從小就特别喜歡聽的曆史。想起初中,就很喜歡曆史老師講文藝複興時期,還會給我們投影那時期的藝術品,看得人直流口水。
初步翻閱的感覺:又是一本大部頭書籍,也很具有曆史書的特點——又厚又重。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是補充藝術知識體系的最佳書籍之一。這本書的節奏是按照文藝複興時間段來介紹藝術人,總共分為7段時期,共94位藝術人物,有不少熟悉的人,比如美第奇家族的人員、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等,不過還有很多不知道的藝術家。
還有就是書裡面的圖片非常高清,這對在進修插畫的我來說,簡直是寶物。
《藝術通史:修訂升級版》 史蒂芬·法辛
選擇它的理由:買這本書也是因為祝羽捷老師做的推薦,恰好這本書會比上一本更加全面系統的補充藝術知識體系。
初步翻閱的感覺:這也是一本可以砸暈人的書籍,不過我今年就沒打算閱讀這本,隻是購買的時候恰好遇見強力打折,就先“收入麾下”。
我發現從中可以收獲很多靈感,也可提高觀看者的審美能力。比如有一章節《構圖——組合——黑影照片》中解析了照片的拍攝手法,作者創作思路,其中有一處我認為很不錯,就是它會有這個藝術被應用到了其他領域,這給了閱讀者延展性觀感。
《萬物皆有歡喜處》 祝羽捷
選擇它的理由:“手藝人”這三個字,強烈吸引我,一直都特别喜歡這三個字,覺得給到了人一種隐形而有特殊能力的沖擊感。因為做一個“手藝人”基本一生隻愛一樣,他們就是堅韌的代表。
可能在高速繁華的時代裡,我們特别會被這樣的特質吸引,感覺他們的世界很靜谧,很美好。畢竟擇其一行終其一輩子,不是人人都可做到的事情,所以我特别佩服這些手藝人們。
初步翻閱的感覺:第一頁就有一句閃亮亮的話吸引人:“這個世界無論多麼喧嘩,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很美好。
還有在自序中祝羽捷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們參考在自己的人生裡,她說:“比起所謂的成功,更讓人值得去追求的生活是寵辱不驚的狀态。”
其實這本書真的很小衆,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靜谧的生活,但還是會有小部分人想要追尋這樣的生活,比如我自己。
《存在主義咖啡館》 莎拉·貝克韋爾
選擇它的理由:說實在我一直都不愛看這類書籍,因為裡面會涉及一些戰争、曆史的題材。但憑着人生多嘗試多挑戰的原則,還是構入了這本書。
初步翻閱的感覺:還挺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的,它的圖案和封面上的文字有種呼應感,再加上腰封上的文字,“一衆哲學家們一起喝着雞尾酒談論着人生兩大問題——我是誰?我該如何生活?”感覺會很有趣。
随意翻翻,讀了幾頁,發現不是我想象中那種晦澀難讀、道理一圈圈的文字,更多會覺得是在看一本小說。
《輕舔絲絨》 薩拉·沃特斯
選擇它的理由:跟風。因為聽太多人推薦了,就連身邊的好友也一直都在說這本書。其次,就是因為書名,非常的……這種感覺有點難以形容。
初步翻閱的感覺:大緻讀了幾頁,發現不是我想的那種輕佻明快的文風,反而是那種朦胧覆蓋着一層薄紗的隐晦。慢慢的越讀越沉迷進去了,尤其作者描寫人物對話的手法,讓人會不自覺的回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去感受主人公的生活。
《阿加莎·克裡斯蒂閱讀攻略》 霜月蒼
選擇它的理由:這是一本避雷手冊。
我自己最早看阿加莎大大的作品,不是因為書,而是因為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後來又看了她的另一部《無人生還》,可是反而有點看不下去。所以特别需要這本書,不是作者寫的所有書都是适合自己閱讀的。
初步翻閱的感覺:特别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因為現在進修插畫,就會特别留意書封面,尤其是在逛書店的時候,除了收集好書,還會收集一些還不錯的書封面。
裡面的内容,我認為作者寫的很客觀,真實的寫出自己對阿加莎的每一部作品的看法,沒有很捧,也沒有踩,實打實的說出作品的好與不好。
《畫家之眼》 安德魯·路米斯
選擇它的理由:喜歡的插畫師嘉炜推薦。之前看過嘉炜的vlog裡,有說到插畫創作,他推薦了這本書,對于現在在進修插畫的我來說,是一本及時書。
初步翻閱的感覺:這真是一本創作開眼之書。書裡的内容講了很多都是關于如何創作一幅畫的思想,還有就是告訴怎麼從不同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特别适合像我這種基本功不紮實的人閱讀,會說到很多基礎知識,隻要吃透了,你也會具有一雙像梵高、莫奈那樣的眼睛。
結語: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這樣認為:推薦的書或者購買的書一定就要今年看完!不然就是白買了。
我是這麼想的,讀書不能隻在乎數量,應該注重的質量。
即使你一年看過100本書,但是沒有把這100本書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的應用,那就是白看了;反之,你一年閱讀30本書,但是至少把每本書都串聯起來用在生活工作裡,這才沒有白看。
而且前面已經說了今年我會看兩本比較厚而且理論性強的書,這兩本書又恰好與我的目标更相近,所以先閱讀也是無妨,剩餘的放在明年閱讀也可。
之前還在白詩詩的文章裡看到她提過如何讀書:
在北京的時候,一位作家跟我說:讀書,三分基礎讀物,三分大衆讀物,四分小衆讀物。
所謂基礎讀物,就是一些具有底層知識結構的讀物,比如專業書籍,比如嚴肅心理學讀物、哲學讀物、物理、嚴肅文學等等。
所謂大衆讀物,就是了解大衆的口味是什麼,市面上的暢銷書都是此列,豆瓣評論上萬人的都是此列。
所謂小衆讀物,可能那些書在豆瓣的評論人數寥寥,比如他自己就是寫佛學的,他以佛學為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
贊同。過去看了不少大衆讀物,現在就想來補補基礎讀物與小衆讀物,來給自己搭建全方位的知識體系。大家也可以根據這三點自我檢查過去看書的比例,以及思考一下未來看書的比例。
最後,想送大家一句話:“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是那條取經的路。—— 詹青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