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跟英雄有關的杜富國

跟英雄有關的杜富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01:53:31

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錢曉虎、姚勁傑、周賢軍

寫在前面

“你退後,讓我來!”生死關頭,90後青年戰士杜富國用驚天的一擋,把生的希望讓給了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英雄精神,不止是刹那間的生死抉擇,更是經年累月的執着與堅守。危難時刻,杜富國為什麼能喊出“讓我來”?他的無畏、他的勇氣,從何而來?

在采訪杜富國事迹的日日夜夜,我們走近杜富國的親朋好友,走進英雄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營區、雷場,試圖從多個維度去探尋英雄成長的足迹,卻驚訝地發現,正是這些普通的親人、戰友和群衆,以及這些普通的家庭、軍營和社會,支撐了一名英雄的孕育和成長,也支撐起一個民族永續發展的脊梁。

敬禮!

——那些閃現在英雄杜富國身邊的背影素描

跟英雄有關的杜富國(那些閃現在英雄杜富國身邊的背影)1

“娃娃能為國家做事,全家都光榮”

“吃得虧、打得堆”,是黔北人教育孩子的俗語,意思是“做人要大氣、要懂得奉獻”。從小,杜富國的父親杜俊就經常對孩子們講這句話。

童年時代,别人家的鏟車“趴窩”了,學過維修的杜富國主動幫忙,從下午5點搗騰到淩晨;村裡人家辦紅白喜事,杜富國不用人喊,總是會去幫忙端茶、送菜、擺放桌凳、收拾碗筷;父母在外務工,他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幹農活,從小擔起家庭重任,他的堅韌、懂事,鄉鄰們人見人誇。

8年過去,當我們追溯鄉土家傳給杜富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似乎不是一個直觀可感的話題。但沒有人否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家鄉、家風的影響似乎看不見、摸不着,卻如空氣一樣支持和伴随生命的成長,注入了靈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潤物無聲地哺育着他,影響了你和我,在人生中綻放光彩、迸發光芒。

杜富國出生在革命老區遵義,從小聽着革命故事長大。杜俊作為黨員,從小向兒女們灌輸着質樸的家國情懷。他給四個兒女分别取名富國、富佳(家)、富民、富強,希望他們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杜俊身體力行,為村裡鋪路、捐助,為鄰裡鄉親做好事,從無二話。後來,他又把老大杜富國、幼子杜富強送到了部隊,“娃娃能為國家做事,全家都光榮”。

入伍後,杜富國把“吃得虧、打得堆”的習慣帶到了軍營。他利用休息時間,為隊裡修水電、修門窗、修設備,成為出色的“三小工”;雷場上,他把自己的幹糧,分給飯量大的戰友,分給山裡的困難群衆;戰友有困難,他時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萬元幫助;在駐地,他常常為鄉親鋪路坑、搬物資、修水電。

2015年的一天,杜俊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爸,我打算申請到一線掃雷。”杜俊聽後既糾結又擔心,但想想送兒當兵,就把他交給了部隊,“命都是國家的”。他選擇了支持兒子,隻是囑咐兒子要多加小心。

杜富國負傷後,杜俊自己帶足路費趕到醫院。得知兒子傷情,杜俊如雷轟頂,但絲毫沒有責難部隊。在ICU門口守望兒子的幾天裡,他就蹲在醫院走廊角落,一根接一根抽煙,又默默撕絞着手中的塑料鞋套。

南部戰區陸軍領導探望杜富國後,也專門看望了親屬。面對部隊領導,杜俊強忍悲痛說:“我也是一名黨員,當兵難免會流血犧牲,比起打仗犧牲的,富國至少命還在。”一番話語讓将軍動容:“兒子負傷了,還能這樣深明大義,這是一位農民的家國情懷!”

杜俊夫婦至今記得,杜富國當兵後第一次休假,是全家無比開心的時刻。叔嬸姑姨都來了,都誇富國穿軍裝很帥,拉着富國看了又看。弟弟妹妹更是争搶着,套上哥哥的軍裝拍照。

如今,踏着哥哥腳印成長的弟弟杜富強,像哥哥一樣圓了從軍夢,巡邏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邊防線上。他說:“哥哥是我們全家的驕傲,我也會努力當個好兵!”

“想想英雄烈士,還有什麼想不開”

杜富國出生在革命老區遵義。他家門口的小路,就是當年紅軍長征強渡烏江、保衛遵義會議召開時走過的路;他初受文化啟蒙的皂角小學,就是當年收養革命烈士子女和遺孤的保育院。孩提時代,杜富國還經常聽爺爺和老師們講紅軍的故事,知道三爺爺冒着殺頭的危險,救治過失散的紅軍。

2010年12月,杜富國在遵義市湄潭縣的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旁,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走上軍旅路,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日曆回翻75年,1935年1月19日,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同樣在這個地方,帶領部隊完成保衛遵義會議的任務後,告别湄潭的父老鄉親,揮師西進繼續長征。

紅色基因在青年杜富國的内心潛移默化。入伍後,杜富國更是被部隊紅色優良傳統熏陶,受強軍思想哺育。記者查閱掃雷大隊的教育日志,發現“活用紅色傳統資源”搞教育,成為三次大掃雷的一貫做法。大隊運用這些紅色資源,将英雄精神融入官兵血脈。

2015年11月,掃雷大隊四隊來到雲南省麻栗坡縣猛硐鄉。在30多年前的戰争中,先輩們與邊疆人民在這裡浴血奮戰,鑄就了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

每年清明,掃雷隊都要組織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園祭掃。長眠在這裡的960位烈士,人人都有一部英雄傳奇。看到韓躍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國深感震撼。

這位犧牲時年僅21歲的烈士,帶領戰士以身蹚雷,用血肉之軀開辟了一條寬3米、長72米的雷場通路,被原昆明軍區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号。

同樣的排雷行動,同樣的青春芳華,同樣的邊防一線,讓杜富國深受觸動:“想想英雄烈士,我們吃這點苦,算得了什麼,還有什麼想不開!”

《血染的風采》《十五的月亮》《小草》……老山主峰,有一片“老山文化經典歌曲”石林。杜富國看到自己從兒時開始就耳熟能詳的歌曲,刻在一塊塊石頭上。

與這些歌曲緊密相連的英雄照片,則貼在一旁的紀念館。腸子流出體外依然沖上主峰的張大權,眼球被炸掉仍堅持戰鬥的史光柱,帶15勇士擊潰30倍敵人的李海欣,“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王建川,無不讓杜富國和戰友們熱血沸騰。

英烈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紅色基因,植入了紅色土地,也傳遞給新的傳人。雷場“死亡地帶”,杜富國總是自告奮勇、挺身而出,用一次次“讓我來”诠釋“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豪邁;危急關頭,他沖鋒在前、舍己為人,用“驚天一擋”的壯舉書寫新時代紅色傳人的榮光。他的這種大無畏革命精神,正是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所催生、所需要、所頌揚的基因密碼。

“當初為什麼要參軍入伍?後悔過嗎?”記者問。杜富國答:“當兵就要上戰場,和平年代沒有仗打,能參加掃雷作戰行動是我的光榮,我從來不後悔!”

“這裡的山山水水,永遠記得你”

當麻栗坡縣猛硐鄉的群衆得知杜富國英勇負傷後,壯族老藝人兩天兩夜一針一線連夜繡出“感恩英雄杜富國”字樣的荷包,托人送給英雄杜富國;瑤族鄉親上山挖了專治眼疾的中草藥,希望出現奇迹;6名代表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裝,提着自家的土雞蛋,冒着瓢潑大雨和濃霧,一路颠簸7個小時趕到醫院……

英雄,不會獨行。杜富國掃雷受傷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全國民衆的關注,他的傷情讓很多人牽挂不已。人們紛紛來到醫院探望,表達着對杜富國的關切與敬意。曾在邊境作戰中光榮負傷的戰鬥英雄安忠文、一等功臣王曙光、英雄山主攻營營長臧雷,特地趕到雲南開遠,到病床前為他加油鼓勁。

病房外面的走廊上,總有一些年輕人結伴來看望時留下的鮮花。因為杜富國傷情嚴重,醫生不建議到病房探望,他們就把花放下,隔着玻璃悄悄看上幾眼才走。

溫暖,圍繞在英雄周圍;景仰,彙聚在英雄身邊!

今年63歲的“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喬文娟,得知杜富國失去雙手雙眼後,決定給杜富國捐獻移植一隻眼睛。她說:“我一定要為杜富國做點什麼,我年紀大了,幫不上什麼忙,但我的眼不花、發不白,他才27歲,安上我的眼睛,将來還能為部隊做事。”

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通過各種渠道表達捐款意願,香港愛心人士鄭先生聯系杜富國父親,願出資為杜富國安裝智能義眼……

杜富國的事迹屢屢刷爆“朋友圈”,感動億萬網友。網友評價:“誰看誰感動,誰看誰流淚”“哪有歲月靜好,隻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國之英雄,我們養你”……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稱贊杜富國和戰友們“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多家媒體聯袂推出“為掃雷英雄杜富國寫詩”網絡同題詩會,創辦“我為掃雷英雄畫漫畫”有獎創作活動。著名軍旅詞作家專門創作歌曲《讓我來》,在網上網下廣泛傳唱!

杜富國的一聲“讓我來”,被雲南、貴州省委政府評價為“使命不落旁人的擔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成為了新時代廣大黨員幹部和億萬群衆的精神标杆,打赢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役的雲南力量、貴州力量、中國力量!

今年3月16日,在杜富國戰鬥過的麻栗坡縣,召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總攻大會,号召黨員幹部像杜富國一樣踐行“讓我來”精神,進村入戶、上山下田,敢啃硬骨頭、撸起袖子加油幹,堅決實現所有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奪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最後勝利。

全社會的尊崇與關愛,給了英雄前行的力量。如今,杜富國用汗水和鮮血浸染的口岸通道,滿載貨物的卡車川流不息;杜富國用腳步丈量過的雷場,鄉親們種的玉米草果開始收獲。麻栗坡縣猛硐鄉在杜富國負傷的雷場,規劃開墾“富國茶園”,鄉長盤院華含淚請記者轉告杜富國:“富國,你是我們最大的牽挂,是我們最親的親人!這裡的山山水水,永遠記得你!”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