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1 15:52:51
《第二性》《公正:何謂正當之為?》《批判性思維》《中國人的性格》《徒步中國》

關于這五本書,該如何寫讀書心得?這個問題比閱讀這幾本書更傷腦筋。

無論單獨将哪本書拎出來,寫一篇幾千字的讀後感是不難的,但就現狀來看,寫出來得越多,被看見得就越少。因此,如果這篇在憂心忡忡之中、千琢磨萬取舍之後的讀書心得,讓你覺得很不盡興,那麼,直接看原作将是最好的決定。


《第二性》

《成為波伏瓦》這本書的主角就是《第二性》的作者西蒙那·德·波伏瓦(也有翻譯成波伏娃或波娃的)。

《第二性》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這是一本獲得世界性成功的社會學巨著,而在于它實現的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思想觀念的變革。

這本書的問世,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當年提出“日心說”一樣,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造成軒然大波,并持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1

今天,對于每一個文明人來說,都不會反對男女平等的價值觀。無論他内心是怎麼想的,口頭上都會認可。但是,讓時光倒流,在人類曆史長河的各個節點上,聞名遐迩的各界人士是如何看待“女性”的?請看下面的文字:

  • ‬政治家伯裡克利說:最賢惠的女人是男人談論得最少的女人。
  • 哲學家亞理士多德表示:奴隸完全沒有自決的自由,女人雖然擁有自決的自由,但力量薄弱,毫無成效。
  • 詩人阿摩多斯的西蒙尼德寫道:女人是上帝創造的最大之惡,她們有時看來有用處,但随即一變,又會給主人帶來煩惱。
  • 詩人希波那克斯表示:你的妻子一輩子隻能讓你快活兩日,一是結婚那日,再是她安葬那日。
  • 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說:在陸地上、在海中都有怪物,但最可怕的怪物還是女人。
  • 先聖奧古斯丁有言:女人是既沒有農場又沒有欄舍的牲畜。
  • 拿破侖曾宣稱:擁有梨子的人,生産這些梨子的那株梨樹是他的,同樣的,女人也是屬于她孩子的父親的。
  • 約翰遜教授将女作家比拟為:看一隻狗用後腿走路,真是不自然又别扭,不過這把式還真讓人驚歎。
  • 反對女性運動的思想家德·博納德說:女人是屬于家庭而不屬于政治社會所有,女人是為照料家庭而生,而不是為掌管公衆之事而受造。
  • 巴爾紮克在《婚姻生理學》中寫道:女人的天生命運,還有他唯一的榮耀是讓男人怦然心跳。女人是我們能以合約取得的财物:女人是動産,男人對女人擁有所有權。總之,女人說來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
  • 法國作家維倪寫道:女人,是生病的兒童,是十二倍不潔的人。
  • 德爾圖良的話:女人,你是魔鬼之門。你把連魔鬼也不敢正面攻擊的人引入歧途。

這些人物都曾是曆史上某些領域權威的代表,從這些言論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女性”的偏見是多麼地根深蒂固!

我們說波伏瓦偉大,正因為她不僅提出了在當時前所未聞的震驚言論,而且一生都冒着生命危險,用文字、語言和行動,身體力行,勢必要打破對女性的偏見,挑戰強悍的權威,極力宣揚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是人類文明之所向。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然沒有真正理解何謂“男女平等”,不僅僅是男性不理解,女性也不理解。因此,如果你想搞明白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第二性》是非讀不可的。


《公正:何謂正當之為?》

當我讀了《公正:何謂正當之為?》後,就明白為什麼當我在讀《正義的成本》時,有讀者并不覺得這本書寫得好。我還記得我和我先生就書中的内容辯論過“功利主義”,現在想來,我當時的想法是很膚淺的。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2

本書從邊沁的功利主義開始,到康德苛刻而崇高的自由觀和羅爾斯的社會契約理念,再到亞裡士多德的正義理論,最後作者抛出共同善的政治和良善生活的開放性話題,論證一環扣一環,銜接緊密,案例資料典型充分,水到渠成,令人信服。篇幅有限,我就不贅述了。

本書作者邁克爾·桑德爾是著名的哲學家、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身兼數職。本書其實源于一門課程《正義》,作者講授這門課程超過了30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料,鑄就了這本書的輝煌。

摘幾段擲地有聲、字字珠玑的語錄分享給大家:

康德論“自由”:當我們像動物一樣追求快樂或避免痛苦時,我們并不是真正自由地行動,而是作為欲望和渴求的奴隸在行動。

羅爾斯論“平等”:糾正不平等的教育機會是一回事,糾正不平等的天賦才能則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受到(有些選手比另一些選手跑得更快)的困擾,我們就得讓那些具有天賦的選手穿上鉛制的鞋子嗎?

亞裡士多德論“正義”:強迫标志着不正義,這并不是因為同意使所有的職責都合法化,而是因為如果需要強迫,那就暗示了一種違背自然的适合。


《批判性思維》

《神邏輯》算是一本思維訓練速成手冊,短小精悍,所以難免有不周之處。而《批判性思維》是一本正兒八經的思維訓練教科書,兩位作者都從事與哲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本書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思維訓練讀本。

書中講述的十大思想謬誤與《神邏輯》有重疊,其優勢是對批判性思維的零零總總、來龍去脈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分析,内容更充沛。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3

說來慚愧。本書第八章“演繹論證I:範疇邏輯”中關于直言判斷的運算,我實在無能為力,硬嗑也嗑不明白,最終放棄了這一章節。

這讓我想起來前段時間,有一位大學教授說中國大學生沒有批判性思維。從我閱讀的體會來看,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門課程,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不斷的訓練才有可能掌握它,那麼,批判性思維自然不可能生來就有,也不可能随着年齡增長就一定會具備。那麼,咱們有多少大學開設了這門課呢?又有多少大學生去學習這門課呢?

書中的案例精彩紛呈,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4

分析:90%的心髒病患者都有症狀X并不意味着90%有症狀X的人都有心髒病。這麼思考就混淆了因果,症狀是身體狀況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

人們不僅在體檢時會犯這種錯誤,在身體出現其他症狀時也往往陷入錯誤的思考。了解這一點可以使人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本書最後一個小節是關于“美學推理”。其中講到一個原則——美學享樂主義——對産生愉悅的藝術品給予積極評價,但對讓觀衆痛苦或不悅的藝術品給予負面的評價。這一原則早在亞裡士多德的《詩學》中就闡述過,但是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呢?從近兩年頻發的審美事件多少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中國人的性格》

恰好先讀過羅素(1872-1970)的《中國問題》,不免會将這兩本書做個比較。較之《中國問題》,我更推薦《中國人的性格》。這本書所描述的大量細節,真實中透着深刻;那些讓人啼笑皆非之處,讓人眉頭緊鎖之處、讓人深感同情和悲哀之處,都有着我們父輩的影子、也有我們這一代人的影子,還有一直困擾着我的影子。

之所以我有這種體悟,應該歸結為作者明恩溥(1845-1932)長達半個世紀植根于中國農村、與當地人打了50年交道的原因吧。

保持每天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5

書中提到的國人的各種品行問題,我們自己也經常這樣自我看待的同時,又有無數個“為什麼”萦繞心頭。

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句話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亂世出刁民。我們不能苛責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不夠善良,不夠遵守規則。

記得國外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老婦人因為實在太餓,沒有錢去買吃的,偷了饅頭鋪的一個饅頭,被抓住後扭送到法院。法官聽了對這個老婦人的控訴後,淚流滿面,說:當一個社會的老年人到了需要靠偷到才能有一口吃的時,應該被控訴的不是這個老人,而是這個政府。

再說說前段時間上海疫情發生時,有一個開了十幾年的理發店因疫情無法繼續營業,幾位外國友人合力幫這個店主支付了房租,最終才使這個理發店沒有關門大吉。

隻有經濟寬裕了,文明才有可能跟上。因為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都是教我們要與人為善,所以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利于他人的人是絕大多數人心之所向的。

但是,當我們還在為糧食和錢奔波勞碌時,其他更高尚的事情,我們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時候隻能麻木以待。

中國有句古話,人人皆知: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種思維方式要回溯到我國古代的連坐。這一制度荒謬到何等地步?哪怕你的鄰居犯了法,而你對此一無所知,你也會被拉出去咔嚓掉。你被咔嚓掉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和他比鄰而居。

這操作想想都可怕啊!什麼各掃門前雪,什麼同情和幫助,統統見鬼去吧;巴不得逃到深山無人處,誰也不見才最好。

千年來已經浸入到人們骨子裡的自危感絕不會輕易祛除,祛除是要有條件的。

一個國家的國民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是什麼導緻了人們的麻木和缺乏同情心?這本書或許能讓讀者思考點什麼吧。


《徒步中國》

為了避嫌,這本書的圖片就不放了。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外國小夥子自2007年秋到2008年秋,從北京徒步到新疆,在這4000多公裡的途中所經曆的瑣碎小事。

至于作者在書中記錄的所見所聞,我并不意外。作者和我是同時代的人,書中有一些他看見了而我沒有親眼所見的,我也從其他途徑獲知;還有一些他見到的,我在生活中也見到了。

我感觸良多的是作者身上那股堅持勁兒,到了執拗的地步。他在徒步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堅持步行,絕不借助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這使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質疑,用咱們的話說,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吃飽了撐得”“傻帽”。

比如:他可以坐飛機回到北京辦簽證,辦完簽證又飛回到離開時的位置繼續走;他可以坐飛機回到慕尼黑見女友,然後又飛回到離開時的位置繼續走;他可以為他老家的弟弟買一輛拉拉車,他弟弟騎車穿越戈壁灘,他自己卻有車不坐,繼續走。

我們可能會覺得,能夠做成這樣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在生命可能出現危險的關頭,搭一段過路車,又算得了什麼呢?可這件事的親曆者,真的不會拿生命的安全去違背自己定下的原則。

這讓我對那些冒險家或極限挑戰者的行為有了一絲理解。我們所在乎的很多東西,他人真的不在乎。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别?

做相同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目的。拿徒步來說,有些人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通過徒步獲得一種精神力量,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另外還有一些人,可能是生活已經無憂無慮,就想多看看地球上不同的風土和人情。

如果你沒有站到那個高度,是不可能看到那個高度外的風景的。這句話既可具體也可抽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