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紮西(右三)在田間給農民講解青稞種植技術。資料圖
青稞熟了,他卻走了。
他一米六幾的個頭,清瘦幹練,臉龐黝黑,常戴一頂鴨舌帽,聲音富有磁性,溫文爾雅讓人如沐春風。
他創立西藏第一個青稞分子生物學遺傳育種實驗室,每年下鄉100多天,行程兩萬多公裡,協同上百位科學家并肩奮鬥。
他謀劃建設了西藏唯一的區外科學試驗基地——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将青稞育種年限從12-15年縮短至7-8年。
他通過新品種培育,累計推廣青稞良種818萬畝,實現青稞增産19.06萬噸、增加稭稈草産量22.87萬噸、社會經濟效益達27.37億元,惠及上百萬農牧民。
他牽頭組織了4次農牧科技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一點點地讓我國青稞基礎研究進入國際視野。
他忠于黨、忠于人民,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他像一粒青稞種子,無怨無悔地紮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中。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裡日土縣調研途中,車禍奪走了他55歲的生命。
他就是共産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紮西。
尼瑪紮西(左二)在阿裡地區劄達縣調研青稞種植情況。資料圖
報國之志融入奮鬥
“是黨的政策讓我從一個放羊娃一步步成長為西藏農業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西藏需要我,我應該回國!”尼瑪紮西說。
故事還得從1966年說起。當年4月25日,尼瑪紮西出生在西藏紮囊縣紮唐鎮雜玉村一個農牧民家庭,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
小時候,尼瑪紮西同其他小夥伴一樣,都要幫家裡幹農活,他做起了放羊娃。每次放羊,他都把羊群趕得很遠,因為山的那一邊有所學校,未入學的他可以蹲在教室外聽老師講課,沒紙沒筆,他就用樹枝在地上寫。
母親得知此事後,就對尼瑪紮西說:“既然這麼愛學習,你就去上學吧。”就這樣,9歲的尼瑪紮西正式踏入了夢寐以求的校門。
次仁貢覺是尼瑪紮西的小學同學,他說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學校離家十多公裡,往返學校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同學都沒堅持下來,而尼瑪紮西卻風雨無阻。當時他是班裡的尖子生,連跳兩級後以優異成績考上紮囊中學。
讀了兩年初中,1981年,尼瑪紮西再次跳級考上西藏民族學院預科班。1983年,17歲的他金榜題名,順利考入西北農學院,專修農學。
這個抉擇源于尼瑪紮西幼年時的一個心願。
雜玉村地少貧瘠且缺水。“青稞稈矮,穗粒也癟,有時隻能喂牲口,畝産隻有75公斤。”尼瑪紮西曾說,因為青稞收成不好,家人就隻能靠制作陶器,用毛驢馱着它到相鄰的瓊結縣換糧食,以解決口糧問題。
“我很小就盼望青稞能長得好、産量高,好讓父親和哥哥不用再為口糧四處奔波。”尼瑪紮西心裡也産生過疑惑,“家鄉為何無法種好青稞?”
這最初的疑問指引着尼瑪紮西走上青稞科研之路。
在大學期間,尼瑪紮西的勤奮是出了名的。即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作息時間,克服病痛,刻苦學習英語。他說:“改革開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軌,英語是少不了的,多學會一種語言,總會有用處的。”
機遇來了。1985年,尼瑪紮西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當年,他被選送到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進修一年;1991年,到北京師範大學學習;1992年,獲得前往加拿大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
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尼瑪紮西仍是一個佼佼者。導師通知他留下來攻讀碩士研究生,尼瑪紮西格外欣喜。正在這時,單位來信要求他學成回國。
尼瑪紮西沒有猶豫,毅然放棄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決定完成進修任務後立即回國。尼瑪紮西的決定令導師驚訝,但導師還是理解了他的報國之志。
回國後,尼瑪紮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後他嫌自己學識不夠,科研能力不強,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99年他獲得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0年,博士畢業的尼瑪紮西受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展研究工作。
兩年後的一天,尼瑪紮西再次面臨抉擇。在山地中心,已經取得不俗成績的尼瑪紮西,突然接到時任西藏農牧科學院黨委書記洛桑旦達的電話:“尼瑪,現在西藏缺乏高端農業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來,你能不能考慮一下……”
當時,西藏的科研基礎條件比不上國外,而且工資收入隻有國外的1/10。然而,尼瑪紮西卻回答得很幹脆:“書記,我願意回去。等我把這邊手頭的科研項目處理完,馬上回國!”
2002年冬天,尼瑪紮西回到了西藏農牧科學院。
這些年,時常有人問起尼瑪紮西:“回國你後不後悔?”但他總是微笑着搖搖頭:“單位需要我,祖國需要我,我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
尼瑪紮西的大學同學歐珠說:“尼瑪紮西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本來一分錢學費也拿不出,直到碰上這麼好的時代,能夠在學校免費學習,将來我們一定要懷着感恩的心回報國家。他做到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尼瑪紮西(中)在崗巴縣收集青稞種質資源。資料圖
潛心育種端牢飯碗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戰士們在拉薩河畔開墾出一片農業試驗田,播下了包括青稞在内的各類高原作物種子,标志着西藏農業掀開嶄新一頁。
青稞是西藏種植較為普遍的農作物,是西藏農牧民的主要糧食來源之一,但長期以來青稞産量一直不高,鄉親們的口糧都成了問題。
“餓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尼瑪紮西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培育出優質高産的青稞新品種。從1985年開始,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種研究上,組織實施了春青稞優良品種選育和冬青稞優良品種選育項目研究。
青稞育種是一項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尼瑪紮西與田野為伴,與青稞為友,矢志不渝。
主攻青稞莖稈彈性與抗倒伏品種選育的那幾年,尼瑪紮西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長年累月奮戰在試驗田,對成千上萬的育種資源和後代材料進行詳細觀察鑒定,記錄哪個品系在什麼生育期長勢優異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重點。
“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一年又一年。育種工作在于紮實的付出,同時又有偶然性,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尼瑪紮西說。
2006年是關鍵的一年。在日喀則市白朗縣青稞試驗田,尼瑪紮西發現了理想中的青稞品系:“籽粒、顔色、株高都非常好,一見鐘情。”
後來,尼瑪紮西以這株青稞苗為基礎,反複進行各種試驗,最終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具有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
“藏青2000”具有産量高、産草多、籽粒白等優點,2013年通過自治區級品種審定,當年就推廣種植逾10萬畝,平均畝産增加26公斤。
尼瑪紮西的家鄉雜玉村,也從這一新品種中受益。村幹部介紹,過去雜玉是個缺糧村,現在村裡發生了巨變,家家糧滿倉,不僅不缺糧,還能增收緻富。
尼瑪紮西深知,新培育的品種在種植幾年後,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品種退化現象,這就倒逼科學家不斷培育新的良種進行更換。
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号試驗田裡,尼瑪紮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适應機械化收獲。
在尼瑪紮西眼裡,“13-5171-7”猶如自己的孩子。他預測,它的産量潛力每畝在400公斤左右。不出意外,未來幾年“13-5171-7”将替換“藏青2000”,成為西藏青稞的第4代主栽品種,在全區及周邊藏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實踐反複告訴我們,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精準研發和品種創新是農業競争的核心所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
“今後要選育好品種,需在基因層面深度研究,挖掘優良功能基因。”尼瑪紮西說,每個基因控制每個性狀,技術上必須先定位,這是現代糧食育種的方向。
基于此,尼瑪紮西将目光鎖定在青稞基因組學研究,牽頭啟動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适應性研究。
2012年,尼瑪紮西帶領團隊從1500多個地方品種中,篩選出最古老的青稞品種“拉薩勾芒”,以此為重點開展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與重測序。
令人驚喜的是,2015年,尼瑪紮西團隊繪制出全球首個青稞全基因組精細圖譜;2018年明确了青稞起源于東方大麥,并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爾傳入西藏東南部,确定了青稞的原産地和進化路徑;2020年首次明确了青稞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個高原綜合适應性的特異基因。
專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西藏農業科技創新進入國内領先行列,其中高原适應性生物學機制研究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了青稞。尼瑪紮西像一塊巨型磁鐵,吸引着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科技英才。
人才集聚後,尼瑪紮西幹了一件大事: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多方協調努力,2016年12月,西藏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尼瑪紮西擔任實驗室主任。
“在尼瑪院長的指導下,我主攻方向是冬青稞,要在西藏大範圍區域性實現一年兩季,一季青稞、一季飼草。這對西藏農牧民來說現實意義巨大。多年研究下來,目前已在海拔4100米試驗。在不久的将來,我将實現尼瑪院長的願望。”尼瑪紮西的學生、西藏農牧科學院副研究員達瓦頓珠說。
“尼瑪紮西了不起!”西藏農牧科學院研究員禹代林說,從事青稞育種35年,尼瑪紮西帶領團隊先後培育出适合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地區的青稞新品種16個,研制了12項西藏農作物标準化栽培技術,為西藏農牧業轉型升級、農牧民增收緻富作出了重要貢獻,更讓我國增加了青稞育種創新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由于業績突出,尼瑪紮西獲得何梁何利基金區域科技創新獎、“三區三州”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個人、全國出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被授予“全國農業傑出人才”稱号。
以尼瑪紮西的專業學識和對西藏農業的貢獻,參評院士是衆望所歸。今年初,按照有關部門要求,院裡幫尼瑪紮西準備好了材料,可他婉拒了:“在青稞育種方面,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申報院士的事先擱一擱吧,今後有的是機會。”
“在我看來,個人的榮譽、金錢、權力都比不上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我要把自己的夢繼續做下去,不斷選育出被農牧民說好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尼瑪紮西道出了樸實的心裡話。
尼瑪紮西(左)在海拔最高的青稞種植區周圍調研披堿草。資料圖
青稞富民彪炳史冊
“農牧民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老師,誰要是說農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農牧民不喜歡新技術,我就要罵這人愚蠢!”尼瑪紮西不止一次說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看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造福百姓。”
此話并非空穴來風,緣于“藏青2000”的推廣。
2013年4月初,尼瑪紮西來到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金嘎村,見到村黨支部書記普瓊的第一句話就是:“書記啊,我給你提供一個新的青稞品種,你有沒有信心把它種好呀?”對此,普瓊心裡犯起了嘀咕。
“這個新品種産量高,種好了每畝可增産25公斤以上;抗病蟲能力強,使用農藥少;抗倒伏,籽粒較白,做成糌粑或面條品相很好。”尼瑪紮西解釋說。
思慮再三,普瓊決定試種。作為推廣“藏青2000”的重點村,當年5月初,在尼瑪紮西的精心指導下,金嘎村試種了50畝。
“望果節”後收割時,村民發現“藏青2000”完全具備尼瑪紮西所說的優良品質,從中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增強了生産的勁頭。
2014年,“藏青2000”在金嘎村的種植面積增至500畝。2015年,“藏青2000”在全鄉推廣。現在,“藏青2000”平均畝産390公斤左右,大幅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在尼瑪院長的幫助下,這幾年全村累計銷售‘藏青2000’良種57萬公斤,帶來現金收入345萬元。我們村的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藏青2000’實現脫貧緻富。”普瓊說,“全村百姓的生活,因為青稞種植而發生了變化,幾乎家家買車、買農機、住新房,就連村裡婦女戴的飾品也明顯多了起來。”
“2019年8月,院長帶我去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試驗田看了青稞新品系‘13-5171-7’,他說‘13-5171-7’具有顯著優勢,讓我們試種50畝看看。就這樣,去年全村試種了50畝,很成功,今年又試種了500畝。”普瓊說。
今年8月11日,為了切實掌握新品系的收成情況,尼瑪紮西帶領團隊成員,前往日喀則市白朗縣、江孜縣“13-5171-7”原良種種子擴繁點現場測産,在金嘎村特别叮囑技術人員:“糧食收獲時,一定要做好标記,切記收好良種。”
“尼瑪院長的話我銘記在心。現在我的測産數據出來了,每畝實際産量857斤。‘13-5171-7’糧草雙高,且飼草品質好。我很想向尼瑪院長報告這些好消息,但再也見不到他了。”巴紮鄉科技人員索珍哽咽着說。
金嘎村隻是個縮影。在推廣“藏青2000”的那些年,凡是種植“藏青2000”的地方,尼瑪紮西都親自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從未缺席。他常對團隊的人說:“咱們有了好品種,也得有好技術,更要把好技術挨家挨戶傳給農牧民。”
“他把農牧民當作自己的親人,隻要有時間就撲在農田裡給大夥兒講技術;他把青稞富民事業當作自己的畢生追求,任勞任怨。”禹代林說。
事實證明,尼瑪紮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表示,自2013年在全區示範推廣“藏青2000”以來,累計種植面積330多萬畝,綜合估算,農牧民增收7億多元,有效促進了西藏糧食産量突破100萬噸、青稞産量突破80萬噸,成為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尼瑪紮西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要研究青稞增産的問題,又要研究青稞助農脫貧增收的問題。要想二者兼顧,就得延長産業鍊。
然而現實情況是,西藏農産品加工業起步晚、底子薄。長期以來,青稞加工轉化率僅10%左右,存在産業鍊條短、市場競争力弱等短闆。
怎麼辦?經過多次到重點産區、龍頭企業調研後,尼瑪紮西牽頭成立了農産品開發與食品科學研究所,建立國内首個青稞加工技術創新平台,研發青稞酒等特色産品,研制提高青稞出酒率和保質期等關鍵技術,促進青稞産業鍊提質增效。
在推介青稞方面,尼瑪紮西可謂與時俱進。在今年6月13日的消費扶貧直播活動中,西藏德琴陽光莊園請到尼瑪紮西直播帶貨,當天銷售青稞産品260萬元。該莊園負責人劉學婷回憶說:“當時尼瑪院長非常高興,他還告訴我宣傳青稞,隻要能助農增收,别說講兩三個小時,就是講三天三夜都行。”
衆人拾柴火焰高。目前,西藏農牧科研機構已研制出100餘種青稞深加工産品,全區青稞生産加工企業達30餘家,青稞産業鍊延長大大造福了高原農牧民。
精彩不止于此。2020年8月30日一早,尼瑪紮西帶隊前往阿裡無人區,開啟西藏新一輪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次日,尼瑪紮西一行人途經崗巴縣吉汝村時,遠處刻着“祖國萬歲”标語的山坡下,滿目金黃的青稞吸引了他的目光。4600米,這幾乎是西藏全區種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尼瑪紮西當即拍下照片并編輯一條信息發給助理劉秀群:“将來在‘祖國萬歲’的下面寫一排‘西藏極高海拔邊境地區農業綜合試驗站’,為守護好神聖國土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在西藏農牧民心裡,他們的尼瑪院長沒有走!那一粒粒植入中國“芯”的青稞良種,那一片片郁郁蔥蔥的青稞地,那一張張農牧民豐收的喜悅笑臉,都滿浸着尼瑪紮西的智慧和汗水,誰說不是一座座無言的豐碑!
短評:
新時代需要尼瑪紮西式幹部
尼瑪紮西的事迹讓人們看到了一位共産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看到了一位傑出農業科學家的崇高人生追求,看到了一位優秀少數民族幹部的責任擔當。
尼瑪紮西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他從小就有個“青稞夢”,是黨的好政策把他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西藏農業界第一位藏族博士、國内外知名的青稞專家。他飲水思源,長懷感恩之心。當國家需要時,他沒有任何遲疑,毫不猶豫地回到西藏,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青稞育種事業,将報國之志融入偉大奮鬥中。
尼瑪紮西始終心系人民。他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35年來,他堅持深入基層一線,從事青稞起源進化、功能基因挖掘、青稞品種培育、栽培技術和特色産品研發等全産業鍊技術創新與應用,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他強化青稞育種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惠農富民,為保障糧食安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作出貢獻。
尼瑪紮西始終淡泊名利。利,他不看在眼裡;名,他也不放在心上。唯獨讓他念茲在茲的是不斷選育出被農牧民說好的青稞優良品種,帶領團隊創造新的育種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在這個物質豐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的時代,科學家尼瑪紮西的自我價值實現,并不是奢華的生活、顯赫的名氣,而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價值,彌足珍貴。
尼瑪紮西的一生,是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一生,是為西藏農牧業發展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用笃行诠釋共産黨人初心的一生。
富民青稞種子彰顯了科技的力量,尼瑪紮西樹起了一座矗立高原之上的精神豐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時代需要更多尼瑪紮西式的好幹部。(李朝民 李鵬)
來源: 農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