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誕生于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無常、嗜酒如命;
母親是一個廚司,心地善良、性情溫柔。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産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
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
8歲的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成為第二個莫紮特。此後拜師于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
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
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闆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無時不沖滿着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曆着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他人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
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着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緻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風雪中離開。終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兩萬人,遺體葬于聖麥斯公墓。
擴展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标志着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衆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将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