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俊龍
鄭光福老師又一部新作《歲月留痕》,最近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這部“鄭光福人生随緣散記集”,可謂煌煌巨著,即使分為上下兩冊,每冊亦超過30萬字。通過這些文字,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豪爽性情和人格魅力。
書名:《歲月留痕》
作者:鄭光福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光福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如果不是那頭茂密濃發,真有點酷似巴蜀笑星劉德一。這位既是作家又是地名專家、考古專家、新聞專家、民俗專家、美食家、旅遊家的大家,通過厚厚兩大冊“人生随緣散記集”,留下了他輝煌的人生記憶,樹立了又一座人生豐碑。
無論在哪個場合,隻要有光福老師在,都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隻要聽到光福老師的聲音,必定會聽到他講“吃些、耍些、寫些”的“三些主義”。心地善良、生性豁達、能言會道、熱愛生活的他,人緣極好。他的好說、好樂、好善,猶如中央空調,溫暖着與他接近的每一個人。從他的文字裡,可以看出他的樂觀、積極、向上,更能感受到他對人、對事、對社會的古道熱腸。
《歲月留痕》的上冊,32萬餘字,光福老師記錄了他的人生經曆和人情閱曆。排在前面的“照片紀實”有43頁,200多幀照片,留存了光福老師人生各個時期與朋友、文友、親友等的珍貴瞬間。這些與不同男女老少的合影,既重現了光福老師人生各個階段的人生記憶,也充分說明了光福老師極具人格魅力。唯有心胸開闊、睿智幽默,不計較、不做作,才有這麼多人願意和他真心交結。
無論是在這些影像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光福老師都是笑容滿面,好似一尊彌勒佛,喜感十足,無憂無慮。但是,從他寫下的文字裡,才猛然得知這尊“彌勒佛”其實也曾飽嘗生活艱辛,原來他是從苦日子裡走出來的窮孩子。
70多年前,農民的兒子鄭光福在成都望平橫街54号出生後,随父母搬到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城郊猛追灣鄭家院子,成為靠天吃飯的農民。饑餓使童年的光福偷吃了去爺爺家送的3根紅苕,“加速了爺爺的去世”;貧窮讓少年光福割牛草賺錢交學費、中午在學校和同學搭夥共吃一餐;回鄉務農、當面房工人;然後“時來運轉”,再進師範學院讀書、進學校教書、進文化館、廣播電台。
光福老師的人生命運,從此與文化結緣,在磨砺中變得越發善良,創作羽翼也日益豐滿。考古、新聞,民俗、美食、寫作,光福老師都有涉獵,邊寫邊走,邊走邊寫,在寫作中結交文朋詩友,在行走中提升工作業績。直到今天,成為出現在衆目睽睽下功成名就、眉開眼笑的鄭大作家。
如今早已成鬧市區的猛追灣,留下光福老師的歲月印痕。光福老師用他的筆,留下了他的人生記憶。捧讀《歲月留痕》,透過字裡行間,讀者看見從貧窮農家“一路走來”的“光福子”,“遊走各地”“田野考古”“用腳書寫文章”,更用腳丈量人生,與衆多文壇大咖結下濃濃的“文友情愫”。這位既是專家又是雜家,在各個圈子混得風生鬥轉的巴蜀著名人士,以副局級幹部身份光榮退休。
然而,退休不退役,光福老師老骥伏枥,依然筆耕不辍,文章時時見諸報端。這雙曾經拿過鋤頭的手,寫出的大作時時登上如“學習強國”等國家級平台。更重要的是,光福老師編撰出了數百萬字的各類文集,留給後人寶貴的文史資料。
《歲月留痕》下冊31萬餘字,囊括了光福老師記錄巴蜀各地的美食、人文、地理、地名、民俗、文物等文章。無論是民間故事傳說,還是地理曆史考古,光福老師都是用富有時代特色和個人特征、通俗易懂的簡樸語言,深入淺出地給予書寫論證。看過這些文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對本土的曆史典故,要麼耳目一新,要麼重溫印證;從未來過這片熱土的陌生遊人,對巴山蜀水的奇聞轶事,亦能耳熟能詳、了如指掌。
洞子口的涼粉坐飛機送給曆史名人、天回鎮的豆腐讓逃難皇帝贊不絕口,鹽亭縣的“母豬殼”原來是條魚、青龍場的“溫鴨子”烤制講究,還有青石橋的肥腸粉、川西壩的郫筒酒,這些美食哪樣不讓人饞涎欲滴?華夏母親嫘祖嫁軒轅、千古女皇武曌多風流,楊玉環墓葬何處、薛濤井裡裝坎坷,黃崇嘏女扮男裝、花蕊夫人離恨綿綿,蜀中美女為什麼這樣多愛恨情仇?四川、成都、青羊、成華的名字由來,水碾河的碾子、龍潭寺的飛龍,還有諸葛亮與九裡堤的關系、五裡墩為什麼有3座墳,升仙湖與道教、鳳凰山的傳說、羊子山的祭台,這些地名蘊藏着的傳說與現實,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成都的山、成都的水,都有哪些曆史?隻要讀過《歲月留痕》,都能找到答案。
農民本色讓這位川西漢子始終用農民的質樸,踐行知識分子的良心。本是履行工作職責,很快變成人生愛好,工作和生活如此完美結合,更是熱愛生活和努力工作的動力。光福老師足迹遍布祖國各地,對生之養之的故土,用情更深。成都地域的地名典故、風土人情、古迹文物、街道鄉村、山川河流這些曆史人文深刻于心,光福老師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今日再編撰成冊,留傳後世,光耀後輩。誰能知道,在這張笑容可掬、皺紋如波的面龐背後,有多少汗水澆鑄,才有如今的疾筆行文;在這些充滿人生智慧的文字裡,有多少苦難磨砺,才閃耀出人性善良的光輝。
調研、考證是養生糊口的工作,書寫、創作是抒發豪情的愛好,光福老師行走在巴蜀大地上,無論是工作履職還是個人愛好,都是與文字打交道。這位“一直都在觀察成都巨變、四川巨變、華夏大地巨變、整個社會巨變”的知識分子,心系農民,結交文友,尊師重情,用心思考,堅持寫作,“一直在記寫我的所見、所聞。”
在行走中記錄、在記錄中思考、在思考中書寫的光福老師,始終記住“我們這代人有點文化不容易”,和善的面容下,依然是淳厚的性格。他用無處不在的博愛,充滿理性制約的自信、飽經生活磨砺後獲取成功的穩重,用真摯感情寫就簡樸文章,表達他真誠的心迹:“文學事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我們要珍惜往昔榮光,更要扶掖後人,多給新人創造機會,這樣他們進步才會更快。”正是有了光福老師等文化人這樣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華夏民族的偉大振興。
《歲月留痕》中的“文友情愫”章節裡,有光福老師寫他和文友們的故事,也有文友們寫和他的故事。無論是他寫他們,還是他們寫他,都充滿赤誠熾熱之情,大家對光福老師都充滿發自内心的尊重和擁戴。在這些文字裡,除了贊美與祝福,我還看到光福老師在疫情期間,理解租房者生存不易,主動與租客商議,減收兩個月房租的故事。這樣“舍利取義”的事情,其實光福老師也經常講。他說:“我的女兒女婿能夠自立,我的退休工資花費有餘,吃茶請客、幫襯他人,錢花出去了,大家都得到了快樂,誰也不吃虧。”這樣的人生态度,和他集結在《歲月留痕》裡的那些文字,一脈相承。
在光福老師的人生記憶裡,懂得感恩:唯有感恩,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懂得感謝:唯有感謝,與之同行的人才會越來越多。懂得感動:唯有感動,社會才能進步。正如光福老師在《歲月留痕》的後記“盛世當歌”裡所說:“社會進步,才是曆史發展的方向。”
點亮自己,溫暖他人,無私奉獻的人多了,社會自然更加和諧。願光福老師用他的豁達、睿智、勤奮,引領更多人獲取成功。祝光福老師健康、快樂、長壽,寫出更多讓人受益、對社會有益的大作。
【作者簡介】
馮俊龍,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等刊物轉載。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軍網、中國作家網等多次轉發作品和評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