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常常有這樣一個場景,犯了錯的宮女常常被貶去做苦工,地點無非兩處:浣衣局or辛者庫......
那這兩處地點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說說浣衣局:
《明史·職官志三》中記載,“浣衣局,掌印太監一員,佥書、監工無定員。凡官人年老及罷退廢者,發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由此可知,能進浣衣局的有兩種人:一是犯錯的,二是年老的。
通過名字我們知道,這個“機構”是為内府清洗衣物的機關,那麼為何會成為收容所和處罰之地呢?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不洩露大内之事。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中提到,“凡宮人病老或有罪,先發此處,待年久再發外之浣衣局也。‘浣衣局’在德勝門迤西,俗稱‘漿家房’者是也。凡宮人年老及有罪退廢者,發此局居住,内官監例有供給米鹽,待其自斃,以防洩漏大内之事。”
也因此,浣衣局是唯一不在皇城内的一個内府結構。
另外,《酌中志·客魏始末紀略》中還記載道,“逆媪客氏......至奉旨籍沒,步赴浣衣局,于十一月内欽差乾清宮管事趙本政臨局笞死,發淨樂堂焚屍揚灰。”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于熹宗死後奉旨前往浣衣局受杖,被活活打死。
說了這麼多,我們發現說的都是明代的故事~所以,浣衣局這個地方,其實是明代宮女老了應去之所,也是犯錯接受懲罰的地方。
so,清代出現浣衣局,是個BUG啊!!說完浣衣局,我們再來說說辛者庫。
“辛者庫”是滿文“Sin jeku”的漢字翻譯,意思是“鬥糧”、“鬥米”。
到了乾隆年間,修撰的《大清會典》又對辛者庫做了新的诠釋,意為:内管領。(管領,一種包衣組織,隸屬于内府務和王宮府第,管領包衣奴才)
也就是說,辛者庫絕不是專門管理罪奴的機構,辛者庫人也不全都是犯錯的人。細分的話有兩類:一是原辛者庫人,二是“緣罪”入辛者庫人。
但不管是那種,這些人的地位都不高,與自己的主人有着很強的隸屬關系。
這些人主要幹什麼呢?
拿内務府的辛者庫婦人舉例,她們主要負責做祭品、針線活、打洗臉水等工作。
皇室後妃各宮,每宮都配有一定數額的管領下婦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生活。
管領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義務。
辛者庫人地位不高,但要看和誰比!和自己的主人比較确實不高,不過放眼社會,其地位還是可以的。
畢竟,這些辛者庫人和社會上的賤民奴婢及八旗家奴相比,他們有良、賤之分,有自己的獨立戶籍,可以科考,并有權擁有奴婢。
因此,“入辛者庫”的懲罰對象主要是旗人。
康熙十六年,對這種懲處形式正式納入律條:“凡八旗應人官之人,令人各旗辛者庫。其内務府佐領人送人官者,亦照此例人辛者庫。辛者庫人犯入官之罪者,照流罪折枷責結案。”
何為入官?
其實就是罪犯的全部家産充公,其妻妾子女為奴。《大清會典事例》所說的“将妻、子、家産、人口(指戶下奴仆)一并發與辛者庫”,也是這個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入辛者庫這個制度主要實行于雍正以前,乾隆之後這樣的案例已不多見,所以有些古裝劇中,堂而皇之的挂個辛者庫牌子就很搞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