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曆:
源于我國古代的“上巳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福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托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巳”被确定為節日。魏以後,将上巳正式定為夏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節令。到晉朝時,上巳修锲已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巳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于清明節,流楔遊戲已不限于三月三。
習俗活動: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抛繡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荠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台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