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幸福來敲門》有一期節目,男子是袖珍人,自幼身材矮小,娶的老婆是正常人,結婚後兩人生了一個兒子,妻子擔心兒子以後遺傳爸爸,于是從兒子上一年級開始就給他打“增高針”,但是兒子本人并不想打,他覺得自己現在就挺好的,但是媽媽太焦慮了。
在很多父母眼中,身高比外貌更重要,如果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幹預,以後再後悔就晚了,所以,即便不确定孩子以後能不能長高,父母都不敢冒險,甯願現在花錢買個“保險”。正因如此,很多商家看到了父母的“身高焦慮”,通過某些營銷手段,誘導孩子注射,這樣的做法真的靠譜嗎?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案例
一、“男生可以醜,但是不能矮”
徐女士身高一米六,找的老公個子不高,一米六五,剛開始她沒有過分擔心孩子的身高問題,直到兒子5歲那年。兒子是班級裡個頭最矮的,經常被欺負,出門遊玩不認識的人還以為他沒上幼兒園。于是她帶孩子去體檢,醫生說孩子身高矮小,那時起她就打算給孩子打針。
二、“我親手把針頭紮進女兒的肚皮”
打針是女兒自己的意思,既然她有這個要求,我們作為父母無論如何都要滿足。戴女士帶女兒去體檢,醫生診斷為性早熟,以後可能長不到一米五,雖然是女孩,長矮一點也沒關系,但是我還是問了女兒自己的意思,她說“媽媽,我想長高。”于是就開始打針,一年花費幾十萬,預測身高終于提升了三厘米,感覺一切都值得。
很多父母自己個子不高,對孩子充滿内疚,害怕孩子以後也會遺傳到自己,所以就像通過打針讓孩子長高,錢花了還可以再掙,若是錯過了治療時機,以後有再多的錢也挽救不了。然而,一針并不便宜,短效粉劑一個月兩千,每隔三個月還要做一次檢查,檢查費用也不低,如果粉劑效果不好,就要使用水劑,而水劑是粉劑價格的三倍。有的家長病急亂投醫,到處買藥打針,一年花費幾十萬都是有的。
打“增高針”存在風險,治療效果存在差異
就像南京的王女士,折騰了一年,孩子隻長了一厘米,不僅大人白花錢,孩子的心理也受到傷害。有的孩子并非生長激素不足,如果給正常的孩子打針,可能會出現系統紊亂,比如說:
甲減
虛胖
血糖升高
肢端肥大
關節變形
脊柱側彎
精神亢奮
它可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無毒無害,随便就能打。必須要專業的醫生對孩子進行系統檢查,排除疾病因素,然後才能決定是否要打針,并且,在打針的過程中還要監測生長情況,防止指标異常。除了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在長期的打針、檢查過程中,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壓力和心理陰影,看到别人打針後一年長了8厘米,自家孩子才長了兩三厘米,這種預期和實際的落差不禁讓父母更加焦慮。
孩子為啥長不高?身高和哪些因素有關?
【遺傳】
我們經常看到父母帶着孩子來咨詢,說自己個子不高,孩子以後可咋整?我想知道大家是如何定義自己的身高的?是根據身高體重标準表,還是憑自我感官。大部分人隻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身高預期,不能算矮小症,也就是說你的身高隻要在正常範圍内,就沒有必要用生長激素進行幹預,如果你非要給孩子打增高針,那才是害了孩子。
【營養】
孩子吃飯的時候喜歡玩積木嗎?需要别人催促才肯吃嗎?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良好的進食習慣,就會影響他的進食量、營養吸收情況,過一會就餓了就要吃零食,長此以往肯定會偏瘦偏矮。家長應該給孩子準備好吃又營養的三餐,不要經常點外賣,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充分攝入多種營養,孩子才能長高個。
【睡眠】
暑假到了,孩子每天就像放養的,晚上九十點還抱着手機看動畫片,家長也躺在一旁刷視頻,每天睡得遲,起得也遲,看似睡眠充足了,其實孩子的生物鐘是紊亂的。小孩和大人的睡眠黃金時間段不一樣,一定要趕在10-11點之前睡着,這樣身體才能乘着生長激素的東風,像雨後春筍一樣越長越高。
【運動】
家長如果自己天天抱着手機玩,孩子也會“學壞”,養成玩手機的壞習慣。想要孩子長高,運動必不可少,有很多促進長高的運動,比如跳繩、跳遠、攀岩、遊泳等等,通過運動給關節一些刺激,能促進骨骼生長,同時還能提高免疫力,減少生病的次數,以免生病擾亂孩子身體發育。
生長激素治療本身沒有問題,錯就錯在它被濫用、父母自以為孩子矮小、不在正規醫院進行治療。沒有矮小症的孩子因為父母的焦慮被錯誤治療,而真正有矮小症的孩子治療率卻極低,無良商家不會管你是否真的有需求,他們隻看重你的焦慮心理。
“身邊的孩子都比他高,是不是要打針長個兒?”——可能是人家的父母個頭就高
“我希望我的女兒以後能做模特,打點針是不是保險點?”——孩子是不是也應該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世界首富?
“其他孩子都打增高針,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請不要連身高都如此焦慮,孩子隻要身體健康就沒有輸。
希望每一個家長能正确看待生長激素,不要太“雞娃”,明确了解孩子的身體情況,然後再決定打不打,就算要打,也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切不可“亂投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