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在長江流域,油菜田往往會比麥田更早傳來收割機的轟鳴聲,随着一列列油菜被卷入機械,脫粒後的黑棕色油菜籽便從另一頭源源不斷湧出機艙。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油菜産區,每年夏收,來自長江流域的冬油菜,承擔着我國每年超85%的菜籽油産量,也是我國近一半國産食用植物油的來源。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為調動地方務農種油料作物的積極性,中央财政也拿出專項資金支持油菜生産。對于油料的期待不會被辜負——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今年預計夏收油菜籽面積,有望自2015年以來再次突破1億畝,主産區單産也有望創曆史新高。于種植者而言,在國家政策和良好天氣的加持下,油菜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而在專家學者的眼中,油菜對于我國油料的貢獻,還有着太多潛力,也能夠看到可以企及的未來。
4月,貴州遵義,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選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39”長勢正好。受訪者供圖
順利
主産區天氣總體較好
我國全年油菜的種植面積貫穿南北,橫跨東西。冬油菜到了春天,開出黃色的花,這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花朵之一,它們連成一片,就能構建連天鋪地的爛漫。油菜花小,可每年春天長江流域近億畝的油菜花海,也能為大半個中國勾勒描繪出足夠濃墨重彩的一筆。
九省通衢的湖北,在地理上是長江流域的中點,也是我國油菜産區的中心之一。荊門市沙洋縣是湖北油菜種植面積最大的縣,這個夏天,沙洋縣有超過70萬畝油菜成熟。
起初,當地的油菜種植大戶也曾為天氣擔心過。周士軍是沙洋縣沈集鎮一家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今年種植的油菜面積零零總總算在一起有兩三千畝地。他記得因為去年冬季幹旱,前期着實為地裡的油菜産量捏了把汗,好在後期天氣條件總體不錯,到了油菜現蕾抽薹期,一切又都在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油菜遺傳育種研究室副主任王新發也告訴記者,相較于去年油菜遭遇太多的陰雨寡照,今年這一季冬油菜的生長季節算得上是一切平順。盡管年前稍有幹旱,花期也經曆了低溫寒潮的小波折,可總的來說,今年的油菜并未經曆真正的“大風大浪”。
2022年對于油菜來說,是被官方認定的好年景。據農業農村部消息,自去年秋播以來,主産區大部分天氣條件總體較好,油菜播期适宜,播種質量高、基礎好,長勢也好于上年。經專家田間調查,夏收油菜籽畝株數、單株角果數、每果粒數、千粒重“四因素”呈四增态勢,單産有望創曆史新高。
收獲
分段進行産值翻倍
高産為豐收打下了好底子,在實際收獲的過程中,減損是提高效益的關鍵。于種植大戶們而言,這裡講究的是耐心和時機。
在湖北沙洋,周士軍的兩千餘畝油菜地在五月上旬就開始陸陸續續收割了。“我們這裡是油菜主産區,一畝幾分地的小農戶比較少,很多都是做訂單農業的,也更方便機械收割的方式。”
3月,湖北油菜主産區,油菜花開的正盛。王新發供圖
為降低收割時的損失率,2022年沙洋縣開始推廣分段收割的方式,即先将油菜割倒放置,待通過晾曬使油菜籽全部成熟後,再利用收割機撿拾脫粒。“一畝地如果是傳統機械收割,一次性收獲的損失率将近約有30%,而分段收獲的損失率會降到10%以内。”周士軍種的是高油酸油菜,相對于普通油菜來說它的油酸含量要高出一成。“今年收購價的峰值是每斤3.96元,價格優勢比較大,我們的效益也更好一點。”
距離不到沙洋縣500公裡,在安徽安慶市宿松縣,油菜開鐮的時間還要更早。5月7日起,油菜大戶宋樹旺的400餘畝油菜已經率先收割,比當地往年收割的時間還要提前,“我們用的是機械收割的方式,先割倒,再脫粒。”宋樹旺是在當地農業部門指導下完成的一系列操作,他說油菜籽的顆粒小,傳統收割方式的機損率較高,分段收割看起來似乎要收獲兩遍,感覺麻煩一些,但實際上對于種植者來說,種植油菜的效益會大大提升。
為什麼分段收割會提升油菜籽的産出?王新發介紹,單株油菜從綻放第一朵花到最後一朵花要經曆20多天,這也意味着油菜籽在後期收割時的成熟度是不同的。“但如果将收割分為兩次進行,第一次割倒後不急于收獲,油菜角果皮能夠持續光合作用,使油菜籽繼續後熟,不僅會提高畝産的産值,而且菜籽油的品質也能得到提升。”
豐産
來自空前的專注與投入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5月底,全國夏收油菜籽收獲過九成,豐收基本到手。對于關注我國油料市場的人來說,抛開不可控的天氣因素,油料豐收的結果幾乎是能夠遇見的。
去年9月底,農業農村部曾召開全國秋冬種工作視頻會議,明确提出要把油料生産擺在突出位置,大力開發南方冬閑田,多措并舉擴大冬油菜種植。做大做強油菜産業。在王新發的記憶中,這是自己參加工作二十餘年來,農業農村部首次在秋播會議上特别提到了油菜生産。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中央财政今年安排産油大縣獎勵、耕地輪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等項目資金30多億元專項支持油菜生産,調動了地方政府和農民務農的積極性。
“政策的支持和紅利是空前的,國家花了大力氣來擴種油菜。”王新發能夠感覺到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是資金還是精力,國家對于油菜的投入史無前例。
這份“大力氣”對于普通種植戶而言,傳遞的方式更加直接。在安徽合肥肥東縣橋頭集鎮,種植戶汪明今年将油菜的面積整整翻了一倍多,“去年種了200畝,今年直接種到了450畝,其中包括78畝的冬閑田。”汪明說,選擇種油菜,是因為相對小麥等其他農作物來說,油菜更好管理,所需要的時間投入和肥力投入都不用太多,而選擇擴種油菜,則是為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單單是冬閑田,國家每畝地補貼150元,一季度算下來,僅冬閑田單是補貼就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加上今年收購價格高,每畝地收益比以往都要高些。”
真金白銀的收入,是種植者選擇油菜的最大驅動力。“如果油菜隻增産不增收,會非常打擊種植者的積極性。”王新發說,也正是因為當下政策的引領和投入,為國内的油菜種植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有利條件。
潛力
最佳的品種和産區
據農情調度顯示,今年預計夏收油菜籽面積有望自2015年以來再次突破1億畝。
而事實上,“1億畝”一直是我國油菜種植面積一道大關卡。不隻是夏收油菜,2015年後,随着我國油菜臨時收儲政策的取消,中央補貼減少,我國全年油菜播種面積在此後的五年間再沒突破過1億畝。直到2019年開始,随着國家輪作休耕項目等若幹政策,油菜的種植面積才又開始恢複性上漲。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油菜籽作為國内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源,菜籽油産量占國産食用植物油的40%以上。長江流域是我國冬油菜最集中的産區,面積和産量均占全國的8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擴種油料,油菜是潛力最大的品種,長江流域是潛力最大的産區。
王新發介紹,單株油菜從綻放第一朵花到最後一朵花要經曆20多天,這也意味着油菜籽在後期收割時的成熟度有所不同。王新發 攝
為什麼這麼說?王新發說,這得益于油菜自身的幾個優勢。“一方面在于,與大豆同為油料作物,但油菜不與糧争地。”王新發提到,在長江流域,油菜主要種植在本就不适合種植小麥的冬閑田之上,這意味着對于種植者來說,在秋播時種小麥或是種油菜,并不會成為一道選擇題。“另一方面,油菜是最抗鹽堿的作物,它對環境的适應性很強,鹽堿地擴種油菜的潛力同樣巨大。”
早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曾指出,據測算,長江流域尚有1億畝以上的冬閑田,其中有6400萬畝以上可種植油菜。而同時,我國目前還有1.53億畝左右的鹽堿荒地,中國農科院曾曆經5年探索“利用耐鹽堿油菜修複與改良鹽堿地綜合技術”,這也意味着我國油菜種植面積擁有着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未來
油菜值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很多人不知道,我國油料種植的面積和産值是僅次于糧食作物的,油菜也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在我國國産食用油的市場份額中,菜籽油的占有率超過四成。可即便我國是油菜種植生産的大國,在近年來也需要依靠進口來彌補市場的空缺——現階段,我國食用油超過六成以上來自進口。
在專家學者的眼裡,對于我國食用油的供給,油菜依然是值得托付的對象。因為油菜産業本身,并不存在關鍵性的難題,“油菜不與糧争地,它的适應性很強,甚至對下一季水稻等作物的種植都能起到增産的效果。最關鍵的是,我國油菜可以實現100%的自主育種,不存在卡脖子的難關,甚至在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品種出現。”
王新發特别提到,在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王漢中院士團隊培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經過現場測産,每畝單産達到419.95公斤,刷新了我國冬油菜單産紀錄。
目前,我國油菜大面積生産種植密度偏低,全國油菜平均單産為每畝138.5公斤,即便單産較高的油菜田,單産也僅能達到200公斤上下。新的油菜品種畝産超400公斤,這也代表着下一階段,我國能夠兌現産油潛力。
“無論是面積還是畝産,作為油料作物,油菜的潛力和未來,都是可以預見也是值得期待的。”王新發說。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