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

論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14:15:04

論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歌吟天下人不知而不愠)1

【歌吟天下】人不知而不愠——《論語》導讀

奶爸一定要我再講一課,其實我知道自己水平誤人子弟,一直推辭,實在推不過了。那就講《論語》吧。我一直強調獨立思考,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論語》也是如此,它是一部有趣的書,是一部孤獨的書,是一部智慧的書,是一部治國的書,是一部做人的書,是一部關于理想的書,是一部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這裡先分享下大概的講課大綱,

1、《論語》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部分門人的言行錄。非一人所記,也不是成書于一時。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鄭康成)所編定。全書共20篇,512章,約15920言。“論”是編輯整理的意思,意為按一定順序編排。“語”是對話的意思。“論”字讀若車輪的“輪lún”,不要讀成言論的“論lùn”。

《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學問;但做人是根本。

《論語》是孔子在上課的時候講的話,是學生記下來的課堂筆記。

《論語》是孔子死後,孔子的學生把孔子的話編纂起來而成為一部體現孔子思想的語錄體著作。

2、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譽為“萬世師表”、 “至聖”、“聖人”。

中國曆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這位生前就周遊列國,教學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聖”的稱号或被貶為“孔老二”、“喪家狗”……中國曆史的變換輪回、中國人性格的“内斂”多變、中國政治的肮髒陰險,使得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塗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養的人反過頭掘他的墳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賞他的人其實正在内心暗笑,慶幸找到了一個可滋利用的工具!曆史總讓人歎息,人性亦讓人無語.

然而,聖人何言!

相比而言,我更傾向于用後一種思維來理解我心中的孔子,因為從記載他言行的書籍《論語》中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心懷天下,憂道不憂貧!所以,在給學生講述他的事迹時我隻說,他其實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詫風雲、開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氣;和那些蠅營狗苟、利益為上的官員相比,他少了一份機智;和那些困守書齋、白首為學的學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堅守;和那些獨善其身、笑傲悠遊的隐士相比,他少了一份灑脫……總之,他的一生是局促的一生,遠不如曆史上的很多人那樣淡定而從容.

孔子其實是個很可憐的人。他從小就多磨難,3歲時他的母親隻有18歲,已成了單身母親,日子很苦,等到孔子17歲時,剛剛32歲的母親又病逝。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七十三歲,一生磨難的孔子離世。

孔子去世後,他的地位、他的“儒家思想”才日漸尊隆起來,直至成為了“至聖先師”、“百代素王”,以至2500年來一直被尊為中國人精神信仰的核心。

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 又是一個周遊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

3、他的生平事迹是什麼?

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話來總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0歲左右開始講學活動,曾經問禮于老子。

34歲聽齊國《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43歲魯國的強臣季氏強僭(JIAN3),陽虎作亂專政,孔子不仕,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

51對在魯國做官,做到司空、司寇。

55歲帶弟子周遊列國。

68歲回魯國,緻力于教育,著述。弟子三千,通六藝(詩書禮樂射禦)者72人。

73歲去世。

4、他的思想内容是什麼?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緻力于教育,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5、他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非常多,《史記 ·孔子世家》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 者七十有二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賢”。 如果從三十一歲這一年算起,到七十三歲去世,有四十年的教學生涯,平均每年要收 七十五位弟子。

見于《論語》的弟子,大約有三十位左右。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所謂的“四科十哲”: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 季路。文學:子遊、孑夏。(《先進》)

6、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

人文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心魂所在,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本源和命脈。丢掉這個本源,扼殺這個命脈,民族文化将成為沒有靈魂的空竅。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丢失自己的文化根本、盲目地接受外來文化,最後會使得本民族文化大樹花果飄零。

任何一個民族,總得有一個異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質,構成這個文化特質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由來已久的思想體系。而儒學思想正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一直是華夏民族宗教般的信仰,作為經典之一的《論語》,如同《可蘭經》之于伊斯蘭教,《聖經》之于基督教,是凡認字者的必讀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近代的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為止。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海爾老闆案頭常備着兩本書,一本是《論語》,一本是《孫子兵法》。

《論語》在古代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今天我們要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要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論語》也是必讀書。

南懷瑾: 儒家是中國人的糧食店,

佛家是中國人的百貨店,

道家是中國人的藥店。

北宋理學家張橫渠: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7、我們該怎麼讀《論語》?

楊绛:“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顔淵,卻偏寵子路。

錢穆: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兩句一章的。再把讀不懂的暫時跳過,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書本文字隔離不太遠,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功夫,應可讀論語一篇。整部論語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計,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到六十,應可讀論語一百遍。

若使中國人,隻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