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這麼發達,還需要去逛動物園嗎?
需要。看百科、看紀錄片,都是用别人的眼睛來觀察動物,而在動物園裡,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眼睛,乃至自己的耳朵和鼻子,來觀察動物。
例如,馬來豪豬在中國南方很常見,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刺,有很多朋友受動畫片的影響,認為豪豬的刺是可以發射出去的,但其實不是。它的刺是個被動防禦的武器,掠食者攻擊它們,就會被紮,豹啊、狼啊又沒有手,被紮了沒法拔出刺來。我們在動物園裡觀察豪豬的外形,這就是第一步,看。
(花蝕/圖)
看之後,我們可以聞聞味兒。馬來豪豬有一股香不香臭不臭的味道,有點像新鮮、濕潤的竹子搗碎了之後,些微發酵的味道。這是啥味道呢?是豪豬分泌出來用來标記領地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聽了。注意看這張圖,這是馬來豪豬尾巴上的一個結構。豪豬的刺其實就是特化的毛發,很硬,是空心的。尾巴上的這個結構,看起來就像是豪豬刺被剪斷了一半,然後給紮了起來。又有點像是一把空心面束在了一起。這是用來幹啥的呢?發聲,我們可以來聽一聽:
馬來豪豬的發聲尾巴,靠的就是這些空心的結構互相碰撞、摩擦,這和響尾蛇的尾巴差不多,相當于是齧齒類中的“響尾蛇”了。
馬來豪豬,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不是啥了不起的動物,在很多動物園裡都會被忽視。但我們如果用心觀察,依舊能發現演化賦予它的神奇。
不是啥了不起的動物,去看去聞去聽,也能發現這麼多有趣的地方。那麼,那些更稀罕的動物,更值得仔細觀察。
熊狸在東南亞的動物園比較常見。圖中這隻熊狸拍攝于雲南野生動物園。拍照時它正在兩棵樹間系的一條繩子上面來回爬,玩得很開心。當它距離我大概兩三米時,突然有一陣風吹過,然後我聞到了一股異香……
(花蝕/圖)
這是一種熱帶水果的甜香味混雜着一點點臭味的神奇組合,有資料說很像奶油爆米花的味道。這種味道,來自熊狸的尿液。很多動物都會用氣味标記領地,熊狸的标記,有點清新啊。
很多古詩提到長臂猿唱歌,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所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來聽一聽長臂猿唱歌的聲音:
怎麼樣,是不是很好聽?長臂猿在野外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每天早上,各個家庭都會高歌一曲,提醒鄰居自己家的存在。動物園隻有一隻長臂猿,它不怎麼唱歌,隻有一個家庭,唱得也不歡,非得好幾家一起唱,才能聽到連綿不絕的歌聲。
我一再強調的觀點是,去動物園,最重要的是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通過觀察自然行為,我們能了解到它們如何生活,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演化賦予動物的那些天賦。
所謂自然行為,就是指動物在自然的狀态下表現出來的行為。想要觀察自然行為,動物首先得有自然行為。
(花蝕/圖)
在一些不太好的動物園裡,動物會呈現出一些不太好的行為。例如,動物養在空蕩蕩的籠子裡,出現非常單調而重複的行為,這是因為動物無所事事或者壓力過大,給憋壞了。這叫刻闆行為,是動物沒養好的一個标志。
還有的動物園,會任由遊客投喂動物,甚至會賣東西給遊客喂。在這種情況下,動物就會找人要吃的,這叫乞食行為。最明顯的就是熊。熊特聰明,看到人給吃的,就學會一些動作,例如舉起前肢作揖,甚至轉圈跳舞。
(花蝕/圖)
如何讓動物表現出更多的自然行為呢?歸根結底,就是提升動物福利,這是針對圈養動物的一種概念。動物福利講究五大自由:
前三點比較容易理解:第一條是不能餓着、渴着動物;第二條是不能把熱帶動物扔冰庫裡,不能把寒帶動物放烤箱裡;第三條是要保證動物得了病會接受治療,最好有預防條件幹脆不得病。
後面兩點可能沒那麼好理解。
在動物園的環境裡,什麼最容易讓動物産生恐懼?其實是人。有的動物個體,尤其是從野外環境中被送到動物園裡的個體,特别怕人——無論遊客還是飼養員。
而第五條表現行為的自由,則需要能夠讓動物表現行為的條件,例如空間,或者足夠的社群。
讓動物盡量免于恐懼,盡可能地表現行為,最重要的方法是兩個:籠舍設計和行為管理,一個硬件,一個軟件。
動物園的硬件并不隻是房子,還包括環境。目前,國内很多動物園的設計方設計建築還不錯,但不懂動物,因此不能針對動物的特性設計出針對性的環境。這一點非常糟糕。
(花蝕/圖)
目前,内地硬件設施最好的動物園,毫無疑問是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這座動物園這兩年非常火,大家都知道他們為提升動物福利做了很多事。其中最突出的一件,就是硬件上的提升。
國内老一點的動物園對待猛獸,最常見的是很老很“經典”的坑式展示——所謂的熊山、狼山、獅虎山,說是山,其實是個大坑,坑中裝動物,人在上面看。它有三大問題:
這是武漢動物園的老熊坑,已經拆了。
這是武漢動物園的老熊坑,已經拆了。 (花蝕/圖)
那麼,紅山的新式展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環境,這個新展區構建了非常複雜的爬架,黑熊爬上爬下地玩,讓大家對這些黑胖子的靈巧的程度有了新認識。
除了爬架,展區還借用了原有的山勢和土地。山是動物園的寶貝,能夠加強展區環境的複雜程度。而土地就更是寶貝了。隻要展區見土,環境就容易搞得很豐富,就是因為土裡能夠長植物,有植物就有很多可能。
有啥可能性呢?比方說:樹。大家在這個展區蹲一蹲,就能看到黑熊上爬架。如果運氣特别好,能看到黑熊爬樹。很多動物園不允許熊爬樹,一方面怕樹被玩死,一方面怕熊借樹跑出展區。其實吧,隻要展區設計得夠好,管理到位,這根本不是問題。隻要熊上樹,遊客就會看得很開心。熊爬樹那不比乞食有意思一萬倍?
最有意思的是,曾有遊客看着高高爬上樹的熊長歎一聲:“熊爬樹這麼快,那看來在野外碰到熊不能爬樹逃命了啊!”
咱們再來看熊坑“視野太開闊,動物壓力大”的問題。這是啥意思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把你放到一個四周都是玻璃窗的房子裡,一直有人在周圍看你,你壓力大不大?動物也是一樣。熊這樣不太知道害羞的動物還好一點點,如果是豹之類的動物那可就麻煩了。
紅山的黑熊展區這麼大,但隻有五個展窗。五個展窗面對了五個單獨的場景,每一個展窗,都無法把整個展區給看透。這樣一來,熊在哪兒,都能找到不會被遊客四面環視的位置。但是,設計者在設置展窗的時候,又考慮到了遊客看動物的需求,因此,例如爬架、水池之類會産生比較精彩行為的點位,都放在了展窗前面。這樣一來,遊客雖然得找動物,但隻要想找肯定能找到,而且看到自然行為的概率非常大。
紅山的黑熊展區有五個展窗,對着五個單獨的場景,每一個展窗,都無法把整個展區給看透。 (花蝕/圖)
同時,這也解決了俯視的問題。遊客在這些展窗前,面對動物都是平視或者仰視的,這樣在無形中就拔高了動物的地位。除了這些展窗位置,遊客和動物的距離都比較遠,展窗又是全封閉的,也堵住了投喂。這樣一來,三個問題就都解決了。
說完硬件,咱們再來說說軟件。
大家到動物園裡看動物,經常會有一個感覺,動物總趴那兒睡覺。這種情況,有時候是動物就不想動,例如熱天的大中午,人要能選也想攤着。但更多時候,是飼養員的操作不夠好造成。有的動物園裡,一天就喂動物一次,大早上的把一天的食物往籠子裡一扔,動物吃完了自然會無所事事。
其實光是喂食,就有辦法做得更好。
(花蝕/圖)
這張圖是我在南京紅山的本土動物保育區拍攝的飼養員陳老濕喂小爪水獺,小爪水獺從飼養員的手上獲得了一點食物。這張圖能看出來兩個事兒:
第一, 動物不怕人,願意直接從人手上拿吃的。這能看出來飼養方法的新舊。老派的飼養員傾向于讓動物怕自己,這樣,他們進入籠舍操作的時候,動物就不敢靠近,操作方便而且沒有危險。但這麼操作,就會導緻動物怕人,連飼養員都怕,更别提遊客了。現在掌握新技術的飼養員,則傾向于讓動物信任人,有了信任的基礎,就有很多更高級的操作。尤其是在小型動物的飼養當中,動物願意從飼養員手上拿吃的就是一個信任的信号和标志。
第二, 我們還能看出來,飼養員喂的東西很少。那個小盤子也裝不了多少,喂也是把魚切成小塊喂。既然一次喂得少,那麼一天就得喂很多次。紅山本土區的飼養員,一天的喂食次數最少也有四五次,多的能到六七次。
而且,像喂小爪水獺這樣直接喂到嘴裡的還是少數,他們飼養赤狐等動物,還會特意把食物藏起來,讓動物去找。這麼做,看起來是有點折騰飼養員,但是,卻能讓動物長期找到事情可以幹,長期保持較為活躍的狀态。這對于動物的健康,以及遊客的參觀感受,都有好處。
這就是行為管理。在行為管理中,還有一種訓練方法,叫正強化行為訓練。這種訓練通過做對了有獎勵的方法,逐漸教會動物和飼養員合作。有了這種合作,就能執行一些諸如無麻醉B超檢查、無麻醉采血等高級的操作。這個視頻是北京動物園的黑麂飼養員劉萍和她的同事在給黑麂做B超訓練:
光有比較好的硬件和軟件,一座動物園還不是好動物園,它還需要一個靈魂。
在世界範圍内,有一個代表動物園行業最高水準的組織,叫世界動物園和水族館聯合會,簡稱WAZA。WAZA基于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世界保育方略——關懷地球》和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設立了11條《世界動物園及水族館保育方略》:
方略中有6條和野生動物保護有關。而這,才應該是一座現代動物園的靈魂。
所以,我們能看到南京紅山有一個極為優秀的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能看到上海動物園開先河建了一個專門飼養該城市本地動物的鄉土動物區,這就是在推動保育工作,這就是保育教育。
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區,在它以後,南京紅山也興建了一座本土動物保育區。 (花蝕/圖)
最近十年,我認為是中國動物園行業轉型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一邊,是以推動保育為目的,以先進的展區設計和行為管理為手段,以保證動物福利為下限的現代動物園之路。而另一邊,是充斥着投喂、僞裝着的馬戲的一條賺快錢的邪路。
第一條的現代動物園之路顯然是好的,當它被公衆了解,很容易得到支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南京紅山動物園損失慘重,幾個報道讓大家了解到,紅山是為了維持動物的福利才這麼慘,一時間産生了很大的共鳴。
這種共鳴的加成之下,紅山2021年3-6月的客流量比2020年同期上漲了240%,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上漲了12%。這也成為了紅山的底氣。這也能說明,把動物養好,是可以讓動物園賺到錢的。
目前,有一些動物園正走在現代動物園之路上,雖然過程可能有些磕磕絆絆,也并非事事如意,但我們能看到方向。
(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在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媒體傳播、各方參與。10月16-17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南方周末主辦,歐萊雅中國特别支持的南方周末綠色傳媒促進計劃——生物多樣性傳播研學班在昆明開班,12位資深人士為四十餘位來自媒體、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等機構的傳播從業者傳授專業知識。南方周末摘取其中部分發言,以飨讀者。)
文 | 花蝕 圖、視頻 | 花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