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産品滞銷最嚴重的檢讨?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唐婧)眼下,臨期食品市場已經從萌芽狀态進入行業風口不過,在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過程中,一些低質商品甚至滞銷商品,竟然也成了臨期食品商店中的“常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農産品滞銷最嚴重的檢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唐婧)眼下,臨期食品市場已經從萌芽狀态進入行業風口。不過,在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過程中,一些低質商品甚至滞銷商品,竟然也成了臨期食品商店中的“常客”。
臨期食品一般指的是快過保質期但還在保質期之内的食品。目前的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将近200億元,資本押注的熱情極高——說它站上了行業風口似乎并不為過。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行業仍然處于野蠻發展階段,還有不少問題。
很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商品的貨源問題。一些臨期食品店鋪賣的産品,不僅有頭部品牌産品、網紅爆品和進口商品,也摻雜了很多“山寨”産品、低質商品甚至滞銷品。有的商品從包裝上看是進口商品,但仔細看才發現是山寨版;有的商品則幹脆無論是包裝還是産品,都相當粗制濫造。
那麼,這樣的商品,怎麼就能堂而皇之地進到臨期食品商店裡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品牌方和中間商的利益共存。很多進不去商超的小品牌低質産品,因為品牌識别度低、難以增加銷量,所以借道進場,利用臨期特賣的方式,以很低的價格,“搖身一變”,成了大型商超中臨期食品店裡的“座上客”。在這個過程中,品牌方成功擠進了大型商超,增加了曝光度,提升了銷售量;中間商以極低的價格從廠商大量囤貨,再薄利多銷,利潤有時比一般的食品批發還要高。對于品牌方和中間商來說,這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你好我好,皆大歡喜。
第二個原因是監管的“空窗期”。目前臨期食品的監管仍然屬于“正常食品”的監管範疇,沒有單獨監管歸類,相關政策也在進一步制定中。在這樣的監管“空窗期”,什麼樣的商品能進入臨期食品店,并沒有明确規定。
臨期食品商店不該成為低質品和滞銷品的集合店,在低價的背後,貨源安全要有底線。很多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是為了能“花小錢買到大品牌”,“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品牌方和中間商可不能為了自己的“皆大歡喜”,讓消費者“空歡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