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那些君王們顯赫高貴,但對于自己的“不堪”背景,卻是盡力掩飾。這當然受那個時代的“認識”影響,認為“人生來就不一樣”,所以,很多關于他們的文字就會語焉不詳。甚至于,連滿清皇族的姓“愛新覺羅”都讓曆史學家頭疼,至今沒有找到确切的曆史文獻給予證明。
統計官方說法和民間資料,努爾哈赤的“姓”,有七種之多,分别是:佟、童、仝、崔、雀、覺羅、愛新覺羅。幾乎每一種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史料”佐證,可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姓”,或者,這些隻是不同時期用過的“姓”?
其實,要解開其姓氏之謎,就要溯源其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的發展。
滿學專家閻崇年教授,在大量史料基礎的文獻上,提出為何其姓氏如此“混亂”,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最初沒有文字,故而,沒有最原始的文字記錄。即使後來清朝編修了《明史》,但出于統治階級鞏固政權考慮,凡是負面的資料要麼被删除,要麼被篡改,所以,官方資料鮮有記錄。
而在《清太祖實錄》中,則多了一些“美麗的神話”,掩蓋了曆史真相。開篇描述: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并托之神意,公然宣稱“受姓于天”。
其實,這段話是在講一個故事:
某一天,三位仙女從天而降,來到了布爾瑚湖。此處的景色太美了,周邊的綠樹和湖中的碧波,交相輝映,不時可聞鳥鳴清唱。仙女們脫衣入湖,良久才上岸。這時,來了一隻神鵲,不停地盤旋于三位上方,惹得她們不停仰頭。
突然間,一顆紅果子從神鵲口中吐出,落在了老三的衣服上。将果子放在地上,怕弄髒了,抓在手裡,又沒法穿衣。于是,幹脆含在了口中,哪知剛入口,這果子居然順勢滑落腹中。頓時,她便覺得腹部又笨又重。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她就生下了一個男孩兒,不但體格健碩,出生就能開口說話。十幾年後,成為了一個相貌不凡,舉止有利的男子。之後,仙女告訴了兒子這段離奇的身世,給他取名“布庫裡雍順”,而“姓”就是“愛新覺羅”。
看到這,有沒有眼熟的感覺?
當然,這位就是滿清的老祖先。自從實錄“定調”以後,隻要是官方修訂的典籍,像《會典》、《宗譜》、《通志》等,口徑都會一緻,努爾哈赤及其後裔都以“愛新覺羅”為姓。
再來看看明朝和朝鮮,他們的官方和民間資料,又是如何記載的?
《明神宗實錄》有這麼一段話:“以建州夷酋佟努爾哈赤為都督佥事。”《皇明從信錄》,說的更是大白話:“努爾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朝鮮文獻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建州紀程圖記》說的很清楚,1596年1月,努爾哈赤向當時的朝鮮國王“回帖”中,有這麼一句話:“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努爾哈赤禀。”
這封“回帖”,是努爾哈赤本人讓申忠一轉交給朝鮮國王,既然是其本人親自審閱過的“正式公文”,真實性應是相當高的。不過,在朝鮮的文獻中,更多用“童”而非“佟”。前不久出版的《清肇祖傳》認為,滿清的老祖先出自建州女真,明朝時設建州左衛安置他們。在他們的家族譜牒上,主要以八世祖範嗏為主,形成了“童氏”的三家族譜系。
所以,結論是:他們的老祖先姓夾溫氏,漢姓為“童”。
夾溫在金代為“夾谷”,《金史·國語解》對此有解釋“夾谷(漢姓)曰仝。”而其中的“仝”是“同”的古體字,用作姓氏時,常常寫為“童”或者“佟”。
到了努爾哈赤這一代,開始還是姓“佟”,後來,就改姓為“愛新覺羅”。
愛新,滿語為“aisin”,“金”的意思。清史學家孟森研究考證,其是“加溫”的“合音”。而這個“夾溫”也很有來頭,是沿所在牡丹江口的貴戚“金代胡裡改路”的姓氏沿襲。滿清皇族的老祖先,金代也住在牡丹江口,極有可能是貴戚,所以,被賜姓。
另外,“童”姓是當時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誰成了部落的領導,或者和明朝有了關系,他的姓便為“佟”或者“童”。
那“雀”、“崔”的說法有哪些證詞呢?
閻崇年指出,這兩種說法來自于朝鮮方面,還是和那個美麗的傳說有關,“雀”指的是仙女吃了神鵲(雀)的“果子”。而“崔”這個字,在鮮語中的發音,介于漢語“缺”和“吹”之間。所以,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設:這個姓極有可能是“覺羅”的發音誤讀。
為何這麼推斷?
金代的女真人中有“交魯氏”,而“交魯”就是“覺羅”。這和他們的一個習慣有關,每次搬家後,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在原有的姓氏上,加上新地名,形成新的姓氏。這就可以解釋“愛新覺羅”的由來:覺羅氏住在愛新水(牡丹江),這些人稱為“愛新覺羅氏”。
除此之外,《清朝通志·氏族略》還刻意指出“愛新覺羅”是國姓。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了八種“覺羅”,這些都是冠以不同地名、部落等。由此可以推論:“覺羅”是滿洲皇室舊有的姓氏,“愛新”是後來創造的,以示區分。
當然,它的目的在于,凸顯帝王及其後裔的尊貴。
所以,從分析中可以看出,“愛新”是“金”的意思,那努爾哈赤的真實姓氏會不會是“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就是猛哥帖木兒的後裔。可是,這種說法很牽強,和前朝金代的皇族扯上關系,無非是想彰顯自己的出身高貴,血統非同一般。
要知道,在當時那樣的年代,這種說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畢竟,“金”是當時金朝女真的國号。這樣一來,不需要過多解釋自己和帝王的關系,就能憑着這個姓氏産生極大的号召力。
其實,“愛新覺羅”究竟是如何來的,至今并沒有确切的史料證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權統治者選擇用它,肯定是滿足了“身份高貴”這一特定要素。在那個看重“出身”的年代,帝王的背景或多或少都會帶上“神話色彩”,這和當時的思想認識有關,認為“統治者”都是“上天安排”。
所以,給自己“編排”一個“高貴”血統,會讓這個政權統治更為牢固。歸根結底,無論是姓氏還是其它,都脫離不了當時“政權統治”的需要。
參考資料:
【《三朝遼事實錄》、《滿文老檔·太祖》、《努爾哈赤傳·正說清朝第一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