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消費短視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用戶喜歡創作者的視頻并關注,是衡量内容質量的重要标準。本文作者結合了微信視頻号及相關短視頻平台,針對“短視頻”的用戶關注功能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根據網上廣泛披露的數據,視頻号早已早2020年底的日活用戶突破了2.8億,快手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日活為2.95億,平均月活5.2億;其中,抖音第一季度的DAU峰值産生在除夕當晚,達到5.8億。
消費短視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随着時間的推移,視頻化表達其實越來越成為普通人的習慣。來看幾個數據,最近5年,用戶每天發送的視頻消息數量上升33倍,朋友圈視頻發表數上升10倍。”
——張小龍 2021公開課關于視頻号的分享
視頻内容平台是作為内容産品的一部分,講到内容産品,離不開内容的創作、推薦分發以及内容的消費這幾部分。這篇文章我結合了微信視頻号及相關短視頻平台,針對“短視頻”的用戶關注功能進行了分析和思考,歡迎和我一起交流。enjoy~
01
什麼是“短視頻”的用戶關注功能呢?如圖所示:
在内容分發環節,用戶點擊了頭像旁白的【關注】按鈕,即可完成了對該創作者的關注。關注後,在平台的【關注tab】中,能找到該創作者以及創作者的相關視頻,按照一定的規則展示出來。當用戶想要浏覽已關注的創作者的内容時,隻需要切換到【關注tab】即可找到,無須通過額外的搜索等效率低下的動作完成。
這就是短視頻平台的【關注】功能的使用流程。
作為内容消費者,我們是如何完成關注創作者?背後的需求是什麼?關注後的進一步動作又是什麼?其實有許多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不信,請看:
問題一:
針對微信視頻号而言,為什麼剛開始内測時沒有關注tab頁面,而随着版本的叠代,對關注功能進行了持續的叠代,在最新版本的視頻号-推薦中,為什麼讓用戶看完視頻号才出現關注按鈕?
問題二:
與此同時,為什麼有的視頻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等),一鍵即可關注?為什麼有些中長視頻平台,提供的是赤裸裸的【關注】文案的按鈕?
問題三:
當用戶關注了創作者後,又是另一種情況:例如:抖音和快手,在用戶關注了創作者後,在【關注】tab中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示關注者的視頻;而在【秒拍】中,不僅增加了信息流,還增加了作者列表,這其中的邏輯又是什麼呢?
問題四:
回歸到功能設計的目标中,【關注】tab是為何而設計的?底層的本質是什麼?例如:微信視頻号頂部3個tab【關注】【朋友】【推薦】,是基于怎樣的設計思路?未來又會可能如何叠代?
……
小小的【關注】按鈕,是連接創作者和内容消費者的核心動作入口。它也是作為用戶參與内容交互方式之一(其他包括點贊、評論、分享等),能給系統帶來反饋,從而帶來更精準的視頻内容推薦。
基于定位、業務場景、用戶體驗對【關注】功能進行優化,滿足用戶、平台和内容生态的目标,這才是真正精彩的地方。
02以下是我摘取的部分的短視頻(有些是綜合類)平台的【關注】功能的相關設計:
從中我們發現了不同平台的關注功能,是存在着明顯的差異的。但關注的核心思路卻沒有變化。
針對差異而言,微信視頻号“獨具特色”,在用戶看完視頻後,【關注按鈕】才會出現。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呢?
03根據最新公開課的披露數據,視頻号的1:2:9頂部有tab的使用數據說明,在關注列表頁中消費短視頻的用戶數是很低的。另一方面,推薦使用率是最高的,比社交推薦還要高。
于是我讓數據同事統計了一下,隻拿有關注的用戶來看。有關注的用戶目前極少,屬于活躍用戶,所以代表了未來活躍用戶的行為。前幾天的數據是,有關注的用戶,人均在三個tab産生的VV(視頻播放量),差不多是1:2:9。
——摘自張小龍在2021年微信公開課上的演講
關注的作用是:用戶消費短視頻并點擊關注,即反饋系統該用戶的内容喜好,并打上相關标簽,以幫助系統對此用戶的推薦内容的持續優化,從而變得更加精準。
由于用戶點擊了關注,就意味着用戶和視頻産生了交互。根據難易程度來看,交互權重是:點贊<關注作者<評論,實際上,網絡有機構也做過相關的調研。根據網絡數據披露:總贊數超過100萬的視頻号占比8.4%,50—100萬占比24.4%。總評論數在1—10萬占比最多為59.9%)
産生交互意味着參與感。參與感是健康的内容生态的必要部分。
但不意味着,關注作者這一層面的參與感的設計,不能重新優化。推薦如果滿足了用戶的消耗短視頻的精準的訴求,那麼關注作者-看作者的内容,就會變得意義不大。
從内容生成->系統推薦->系統分發->内容消費的流程看,創作者創建了内容,需求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認可、曝光和熱度,滿足個人或商業品牌的發展。希望更多點贊、更多評論、更多收藏、更多關注。我們對這個流程進一步拆解:
内容消費端的用戶的使用鍊路是:
用戶消費推薦内容->用戶看完内容->(說明用戶感興趣的概率極大)->用戶關注了作者->(反饋)
内容生産端(創作者)的鍊路是:
生産内容->獲得系統推薦->獲得用戶反饋認可->獲得激勵->持續生産和消費内容
從平台方面角度看:
内容作者生産内容->内容消費者參與互動->制作更加優質、更持續的内容->平台内容池越來越大->吸引更多内容消費者進來->内容生産者積極性更大,生産更多内容;越來越多内容消費者,轉化為内容生産者。
這3個方面的共同特征是,内容得到了正向反饋。正向反饋的概率越高,用戶參與積極性越強大,平台健康度和發展就越好。
從内容關注質量的維度看,傳統的視頻平台,會直接在頁面中暴露出【關注】按鈕,這是常規的設計。但微信為什麼要重新優化關注按鈕,讓它出現在重播的時候?為什麼不出現在視頻播放即将結束的時候呢?(根據相關記錄顯示,微信視頻号的關注按鈕,至少變化了4次以上,主要在頁面的不同位置)
接下來跟你讨論。
04
我們分開講這2個問題。
問題1的邏輯:用戶刷到的推薦視頻,不一定是用戶感興趣的。直接暴露關注按鈕,但沒有點擊,關注轉化率自然低。
直接保留關注按鈕,頁面上其實不那麼聚焦和簡潔了。系統隻需要在适當的場景和時機,出現關注按鈕即可。
什麼是适當的時機呢?
我這邊沒有現成的數據,那麼我們權且做個簡單的假設。
假如你是微信視頻号的産品經理,你看到了後台數據,發現視頻越接近100%完播率,觸發的關注按鈕越高。反之,關注率是極低的。
所以,微信視頻号,要将關注按鈕延後出現,而不需要一開始出現。(這是我個人的YY)
一開始提供關注,它不香嗎?微信産品即使不要背kpi指标,那麼也不能這麼做吧?除了基于數據角度考慮,微信的另一層邏又是什麼呢?
來個簡單的推導:
如果我沒有看過這個視頻,意味着我不了解這個視頻 ->
我不了解這個視頻,我怎麼可能關注這個視頻?->
我不關注這個視頻,關注按鈕出現的意義在哪呢?
當然,以上僅僅是筆者個人的一些分析。希望後續能拿到更加精準的數據,再對此進行進一步讨論吧
問題2的邏輯:分享按鈕為什麼不出現在視頻播放即将結束的時候,而是出現在重播的時候?比如:如果用戶在視頻結束的時候滑動到下一條,關注按鈕再出現的意義還大嗎?
其實,短視頻上默認展示是沒有顯示出進度條,用戶不知道短視頻何時消失。所以,看完視頻系統自動重播就成了自然而然。
而如果通過點擊暫停的方式,讓視頻顯示出進度條,用戶再滑動到下一條怎麼辦?這樣就無法第一時間關注了。
針對第2點我們再進一步探讨:如果用戶真的對視頻感興趣,那麼進度條的意義是在前幾秒決定了,而不是再後幾秒。
短視頻一般的時長是30秒左右。前一小段時間不感興趣,沒有及時出現内容,沒有及時找到内容,沒有及時對内容感興趣,于是pass掉,直接滑動下一個視頻。
據BBC報道,當你打開購物網站時,等待其加載内容的時間有多久?10秒?20秒?數字性能管理平台Dynatrace研究發現,近半數人最多等3秒。如果購物網站不能在3秒内加載完内容,許多人會失去耐心
摘自網易科技訊
所以,耐着性子看完然後認為視頻一點意思也沒有,此類情況的出現概率極小。
那麼,關注按鈕在結束前幾秒出現,是否也是可以呢?
我認為是的。關注按鈕延後是共性的邏輯,至于放在之前還是之後,讨論的價值不是很強。
從微信的産品設計調性看:由于視頻号從橫屏到豎屏的轉變,以及微信本身對簡約的一緻追求,當用戶刷完視頻重播時,是一種刷新的交互。刷新後出現了關注按鈕。
而如果在視頻結束前幾秒出現關注,用戶會在短時間内看到2個變動點:
- 頁面出現關注按鈕(這一步可能有點擊關注的情況)
- 過了幾秒,頁面刷新視頻重播
從這個角度看,微信減少了頁面元素的變動情況,讓用戶聚焦在視頻中。因此,放在了重播頁。不過,用戶看完某段短視頻并完整重播的概率有多大,我并不清楚。
從我的使用體驗看,如果真的對感興趣的視頻感興趣,一般會收藏起來。碰到真正感興趣的點,會點擊跳到感興趣的内容進度。一般會比較少重播看完。
05插個題外話。也是我在研究【關注】按鈕時所發現的現象。
在某些短視頻平台(比如快手)中,對分享的按鈕設計,也做了設計上的優化。
交互設計的方式是:在短視頻結束前幾秒,或者在視頻結束後重新播放時,就會出現分享按鈕,從文字轉化為動态分享小圖标。吸引用戶其他平台。
上述分享圖标出現時機的邏輯,和微信視頻号關注按鈕出現實際的邏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即:
用戶對某視頻的完播率 <= 用戶對此視頻的興趣 < 用戶關注/分享該創作者的概率
關注,是對平台内的創作者而言。
分享,不僅是對内容創作者,更是對平台而言。
微信上為什麼不是分享作為主打呢?而是使用關注?快手等平台上,為什麼不用關注作為主打,而是用分享呢?
這點留給你去思考吧。
06
關注是連接創作者和用戶的紐帶。
提升關注率也是一個kpi吧,它能淩駕于健康的内容生态之上嗎?
為什麼不能在看完後停止播放,并增加關注作者的按鈕。這個設計不是更香嗎?畢竟能增加内容生産者的關注效率。
但這樣的體驗,個人認為适合中長度的視頻,而不是短視頻。
看一段2個小時的長視頻,比看30秒的短視頻,劇情連續性更強。而短視頻更強調了生活創意等内涵的内容,娛樂性更強,更符合碎片化的時間,停止播放後打斷了沉浸感。持續的停止播放的意義并不大。
跟平台定位匹配的【關注】場景,才是正确和高效的。
07 這一層的背後,其實是關注的質量的問題。
前文提到了換個角度看,如果關注按鈕不是直接存在頁面,而是要過一段時間才出現,那麼對創作者運營賬号和粉絲,帶來了一些挑戰。有利也有弊吧。
什麼是高關注質量呢?
- 一定是用戶認可(價值觀匹配)、感興趣的視頻号
- 一定是和用戶産生共鳴的視頻号
内容消費者的高關注質量,跟無法匹配該用戶的性格、興趣、愛好等個人特質的視頻創作者是無緣的。
關注質量越高,回頭率越高,對于創作者而言,粉絲的留存越高。這一層,我們可以劃歸到内容對生産者的激勵層面。激勵産生正向循環,提升内容生态的健康度。
但換一個角度看:把關注按鈕隐藏了,延後出現,用戶關注不到怎麼辦?雖然點擊左下角的用戶,進入用戶詳情頁,點擊關注即可完成。但這樣的場景有多少呢?這點尚未證實。如果你有好的答案,歡迎和我一起交流~
08基本講完了關注的交互功能。接下來我們要講講關注後的作者列表。
那麼,用戶關注後的創作者的列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簡單回顧下微信視頻号的叠代流程,我們可以發現:
- 起步時,用戶和内容都很少,剛開始隻有視頻号隻有1個主頁,并沒有關注tab頁
- 逐漸的,當内容生态逐漸建立起來時,新增了關注、朋友、熱門和附近
- 成熟時,優化為當前的關注、朋友、推薦
實際上,【關注】tab功能并不一開始就有存在。而是基于内容生态和内容體驗的不斷演變而提出。
抖音極速版、視頻号等平台的關注列表,關注作者的列表已被取消了,将其隐藏到更深的入口,隻展示短視頻信息流(比如:搬闆凳app,這款面對下沉市場短視頻的關注列表,取消了創作者列表的展示,全部變成了視頻信息流)
快手,在關注列表中,增加了推薦更多的關注人,讓用戶關注。
而有的平台上,是創作者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比如秒拍、西瓜視頻。
無論是怎樣的設計,是否要出現創作者列表,首先我們要明确一個基本的體驗上的邏輯:
作為内容消費者的用戶,關注了這個視頻的作者,有以下2個核心訴求:
而不同平台的訴求之所以不同,有以下2種方式:
第1種:關注tab展示給用戶看到創作者的内容,将創作者列表隐藏到更深入口或其他tab
第2種:關注tab展示給用戶看到創作者的内容和創作者列表。這是一種常規的設計。其背後是提升命中率的訴求。
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下,第3種是什麼?—隻展示創作者列表,不展示信息流聶榮。但一般會放在了更深的入口了,這并不是信息流,意義并不大。
而往往關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所以公衆号改版的時候,其實是一屏裡的内容條數變少了,雖然帶來了點擊次數的減少,但關注多的人還是會抱怨,因為選擇的難度增大了。但對于關注少的人,閱讀量是上升了,因為隻關注了幾個号的話,命中率本來就高。後來我們在訂閱号的頂部增加了常讀号的展示,其實是提升了命中率。這裡說個有意思的數據。我們把關注和機器推薦灰度切換到全屏,并且和沒有灰度全屏的用戶來對比觀察。發現全屏後,關注tab的人均vv(video view,視頻播放量)下降了,推薦tab的上升了。這應該可以推導出來,關注tab的命中率不夠高,以至于全屏後帶來了輕微的選擇困難
張小龍公開課的分享
關注tab的數據情況,這是否意味着,關注tab以後會越來越尴尬呢?
創作者作為内容分發的一個子節點以及内容貢獻者,對内容的傳播負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怎樣的變化,在UGC視頻内容産品中,創作者都是一個核心的存在,不可能弱化。
但不意味着,關注的形式不會發生改變。
09接下來,我們再讨論一個更大膽的話題:微信視頻号,是否有可能在首頁取消【關注】tab,将【關注】的權重調低,僅留下【朋友 推薦】?
放到更大的維度看,短視頻平台,在未來是否有可能将【關注】的權重調低,僅僅留下推薦 其他的分類。甚至,将分類取消,所有内容劃歸到推薦層面?
基于上文的邏輯,關注創作者是一個核心的需求,是用戶參與感和交互的一種,隻要平台依然存在着讓用戶加入參與,那麼關注功能就不會消失。所以,下文我們讨論的情況是基于此前提。
在不同内容型的APP中,一般首頁都會有各種标簽分類。(我曾經在某聊時就設計過業務分類标簽)。分類是内容的劃分、業務的劃分、用戶的劃分、場景的劃分。不同分類(比如:養生、中醫、職業發展等),代表着不同用戶的内容消費需求。
不過請你思考:為什麼如此衆多的分類要出現在首頁?用戶大概率情況下隻對某1個或幾個分類感興趣而已(當然考慮到場景的改變,用戶可能對新分類感興趣,比如奧運會的來臨,會對奧運分類感興趣)
一旦用戶錨定了該分類,其餘分類的展示是否有意義呢?入口權重是否應展示這麼多呢?
當然,分類衆多的平台一般是圖文、課程學習或綜合類的平台,而不是純短視頻平台,但也是會存在這個情況,比如愛奇藝作為綜合類視頻平台,也是有非常多的分類的産生。
但實際上,我并不是對每個分類都會去了解。我覺得這個地方是可以探讨的。
把關注标簽再抽象下,有沒有這麼一類内容,它不屬于任何的分類和标簽,跟用戶的人格特征是息息相關的。用戶點贊、關注的内容,就等于用戶感興趣和認可的内容,内容的創作者就是用戶所關注的人。
而用戶關注的創作者,實際上是符合用戶人格特征的某類内容的聚合節點。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關注 = 用戶人格化特征分類下的内容聚合 = ∑創作者*人格化的内容
那麼,如果分類模塊(包括關注)在首頁消失,是需要滿足幾個前提:
- 分類的權重和意義不大時
- 推薦能精準能識别和提前預測用戶的持續變化的需求意圖時,分類功能才能可能消失。
- 用戶消費的短視頻内容,在消費場景中,其價值意義大幅度領先于關注的消費内容時。此時【關注】tab成為雞肋。
我們重點讨論第2、3點。
針對第2點:當用戶關注了作者後,或者參與了互動之後,根據上文提到的内容消費鍊路,會反饋給平台相關的興趣标簽,平台也會優化推薦算法和内容,最後用戶得到的是更适合的内容。
因此,當關注的創作者及創作者的内容,在推薦流中的适當場景、時機精準出現時,用戶才會持續關注推薦流,而減少了對分類模塊的投入(包括關注模塊)
針對第3點:在推薦流的場景中,所提供的消費内容的價值,如果遠遠超過了關注的内容,那麼用戶就會舍棄【關注】的内容,而隻停留在高價值的内容,即具備更大的滿足感。
所謂的推薦流的消費内容的價值,有不同方式的衡量标準:
從滿意度的角度:用戶推薦的内容,更加符合用戶的人格化特征及口味的内容。消費越多,用戶越滿意,用戶獲得的價值越大。
從信息的應用效率的角度:給用戶推薦的短視頻内容,造成的娛樂、學習等方面效果越強,更能讓用戶喜歡
從信息的共鳴的角度:内容對用戶産生了共鳴和影響,是用戶價值觀得到認可或表現的機會,此時用戶的人格特征被激發,價值觀就越強。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所提供的内容,能持續預測用戶意圖并提供内容解決方案的内容。比如:用戶對生活家務上遇到的問題内容視頻參與互動時,系統判定為用戶也可能會越到此類相關的問題。因而推薦家務相關技巧的視頻給用戶,解決了問題。
當然,從馬斯洛的5層劃分的方式,将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也是可以的。不同内容滿足用戶哪一層級的訴求,并持續推薦。
總結:
這就是這篇文章關于短視頻【關注】功能的所有的探讨。
讓内容生産者和消費者更好的建立連接,應該如何做?除了在關注層面的優化,還有哪些方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思路,也歡迎告訴我哦。
#專欄作家#
分享一刻,鋅産品,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内某top知識付費平台B端産品經理,負責過億級用戶平台的産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設計、系統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