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珮安歌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詩詞畫卷裡,有衆多的經典著作,填進了豐富的愛恨情仇。
後人學着品讀,學着體會,記住的不僅僅是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詞,還有作者曆盡歲月起伏後的生活感悟。
我們也會為其中的憂患與彷徨感到惋惜,也會為思念與離别感受心痛,我們有時認為自己仿佛就是作者,懷着一樣的心情,在生活的磨砺中,發出“年少不懂詩中情,讀懂已是詩中人”的感慨。
然而,有這樣一位作者,他的作品兼顧了文采和晦澀,學者們對他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各有所見,讀者們帶着不同的心境總會産生不同的感受。
他一生躊躇滿志,有對文學的靈性,卻不斷經曆仕途坎坷;他為愛情奮不顧身,有恩愛不疑的伴侶,卻在美滿婚姻和聚少離多中掙紮此生。
他,就是李商隐,他是晚唐時期的文壇大家,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
他被人熟知的作品主要是情詩,其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更是連幼年孩童都在傳唱,但其實他的一生,仍有其他情感的上佳作品,每一篇著作的背後,那些文字下深埋的複雜情感,都值得讓我們細細品味。
1
李商隐有着極高的寫作天賦,“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就是在形容幼年的他。作為家中長子,在經曆父親過世、家道中落等一系列變故後,李商隐滿心想着憑一己之力給母親和弟妹安穩的生活。
李商隐幼年經叔父啟蒙,随後經當時的流行文體——骈文大家令狐楚的教導,慢慢走上了科舉的道路,也成了擅長骈文體的專家。
對于當時逐漸走向沒落的晚唐時期,李商隐是有憂心和報國之意的;對于在自己一窮二白時出手提攜的伯樂令狐楚,李商隐也始終銘記着感恩和報答。
他曾寫下《謝書》,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及對自己未來仕途的信心。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韬。
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李商隐《謝書》
詩中,李商隐對還未能報答令狐楚的恩德感到愧疚,在他的心中,有令狐楚這樣的恩師伯樂,自是不必羨慕他人的成功與榮耀。
此時的李商隐,帶着滿腔的激情與熱血,以為憑一己之才華,可以報答恩人,報效祖國。
2
經過數次失敗與嘗試,李商隐終于考取了進士。然而,他想要的報國之路,卻走得無比艱難。
當時正值中晚唐時期,這個風光一時的大唐王朝,幾十年内經曆了數次皇權變更,李商隐目睹着繁華盛世一步步走入宦官專權的畸形管理。
除此之外,李商隐被卷入了當時轟轟烈烈的“牛李黨争”,令狐家作為“牛黨”的中堅力量,自然也想将李商隐收入麾下。然而,李商隐卻愛上了“李黨”中官員王家的女兒王晏媄。
王晏媄的出現,給了李商隐人生最溫暖的光輝和最燦爛的希望,他曾這樣直接地表達着愛意:
都無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瑤席乘涼設,金羁落晚過。
回衾燈照绮,渡襪水沾羅。
預想前秋别,離居夢棹歌。
——李商隐《荷花》
彼時,一定是一副最浪漫的景象:夕陽下李商隐騎馬緩緩而來,夜晚的曲江是那般溫柔與绮麗,李商隐想起了與伊人相遇曲江時的種種美好回憶,仿佛見到了洛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便不僅僅是個傳說。
其實,在那時李商隐的心中,王晏媄定當是高于了一切神女,她便是心中的唯一愛情的象征。
李商隐随後與王晏媄結為連理,這段本該成為佳話的恩愛婚姻,卻成了很多人攻擊李商隐“忘本”、“背叛”的由頭。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更是對李商隐恨得咬牙切齒。
哪怕日後李商隐在郁郁不得志時曾對令狐绹寫下“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以貧困多病的司馬相如比作自己,令狐绹也對其不聞不問,令狐家與李商隐,早就不複曾經的往來與情誼。
李商隐就這樣處在了黨争中的尴尬境地,牛黨和李黨的人都不能對他予以信任,他的仕途也一再受阻,官職再三被貶,接連不斷地被發配至偏遠之地,他與妻子也聚少離多,隻能長年靠書信往來,于是,便有了那首廣為流傳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李商隐《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比翼齊飛自是奢侈,但内心的感情,卻是息息相通。他們不是沒有過相處的美好,那些觥籌交錯間的笑容,那些歡聲笑語下的愛意,都深深地刻在回憶裡,不曾消散。
然而,這世間不乏濃情蜜意的相知相守,卻也多的是身不由己的天各一方。任此時的回憶多麼美好,明日到來時,他依舊要變成那個異地當差的無奈人,她依舊是那個苦苦等待夫君歸來的癡心人。
3
李商隐事業上接連被貶、愛情上與妻子無法重逢,這樣的境遇一天天蠶食着他那顆熾熱的心。他對仕途不再充滿希望,取而代之的是那一份無人讀懂的孤獨;他對愛情不再僅僅是不舍,而增加了更多的思念與心痛。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清冷寂寥的卧室,長夜漫漫卻無心入睡,李商隐就這樣看着星河欲落,仿佛看到了那個逐漸失望甚至消散鬥志的自己。他想到了嫦娥,想到了那個如自己一般獨守星月的傳說。他們都曾經努力擺脫世俗的不堪與黑暗,最後卻将自己送入了最孤寂的無人之地。
此時的李商隐,應該伴随着濃重傷感且煎熬的心理,他不再是那個要提筆入仕的少年,幾十年的磨砺與敲打,歲月教會了他什麼是孤獨與慘淡。
他的愛情,也如事業一般,前方的光亮逐漸黯淡。夫妻二人的思念,終于在多年的聚少離多中轉變為濃烈的痛苦與傷感。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這首《無題》,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成了幼童都會背誦的偉大詩篇。透過這首人人熟知的著作,我們看到了一個苦受離别和思念折磨的李商隐。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離,那份求而不得的無力感,如東風無法挽留凋謝的花朵,滿心努力,最終失意。
他的思念是沉重的,他認為這份思念如春蠶吐絲,如蠟燭燃盡,到最後一刻,至死方休。李商隐不止一次以自然界中的凄涼情景隐喻自己對分離的無措,“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也是這般境地。
更殘忍的是,這份思念并不光明,李商隐看不到二人相聚的希望,他們的眷戀與濃情,在這冰冷的現實裡,不值一提,不堪一擊。這至死不渝的愛情沒有帶來舉案齊眉的生活,而帶來了鬓發脫落、面目憔悴的痛苦。
4
多年的失意與忍耐,上天最後也并未眷顧這位才子。李商隐不得不面對越來越無光的前途,愛妻也在積勞成疾後離世,甚至臨終前的最後一面,也未曾見到。
李商隐的悼亡詩也是其情詩中的重要部分,妻子離去後,無論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再無人一起欣賞,他變成了那個“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的孤獨人。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李商隐《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
先知風起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
蝙拂簾旌終展轉,鼠翻窗網小驚猜。
背燈獨共馀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
——李商隐《正月崇讓宅》
無論是再度踏上身不由己的征途,抑或是重回故居想起曾經的過往,身邊終究是少了那份陪伴,那些噓寒問暖的關心,那些嬉戲歡笑的場景,好像一切還在自己身邊,但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失去的無奈。
李商隐驟然蒼老了許多,好似生命的一部分已随着愛妻先行離去,他深知自己的前程早就無翻身可能,也知曉此生再不會遇到第二份美好且堅定的愛情。
他逐漸失去了在意的東西,他的筆墨間多了人生的沉重與歎息,他寫下了讓無數人動容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隐《錦瑟》
此時的李商隐,已年近半百,坎坷的經曆讓他的生命多了厚重,也讓他筆下的情感更為複雜。這首廣為流傳的《錦瑟》被後人反複探究,對其中的寓意也意見不一。有人認為他的“此情可待成追憶”是指不舍自己的年華之情,也有人認為這是對過世妻子的懷念之意。
莊子夢蝶、望帝啼鵑、鲛人泣珠、良玉生煙,詩中的典故無一不在描述着人活一世,面對忽遠忽近的美好,雖盡力争取,卻總要等到不可選擇的悲歡離合。
李商隐擅長在華麗優美的辭藻中表達複雜的人生情感,後人仿佛在他字字泣血的詩句中看到了那個在孤寂中歎息的身影。
他的作品,似乎每一個字都蘊含了深意和力量,都在講述着他這颠沛流離的一生。
我們努力讀懂着他的每一首詩,每一句話,卻也常常為其中的晦澀與複雜感到不解,也許這便是李商隐,他的文字中留下的不僅僅是文學與情感,還有他那值得細細琢磨欣賞的人生。
李商隐的一生,在他的身體裡,住過理想與熱情,住過一生摯愛的人,也住過那麼多個寒冷的冬季和漫長的黑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