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曆史悠久的中國民俗文化。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闆分别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挂、嵌綴或者張貼于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這就是最早的桃符。"桃符",周代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闆。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闆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郁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志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内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