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遼東山夜臨秋詩句

遼東山夜臨秋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9:10:26

遼東山夜臨秋詩句?蟬,坊間稱其為“知了”在自然界,這個可愛的小生命,飲甘露,鳴高枝,夏之生,秋之亡,在蒼茫天地間,在短暫的歲月裡,以執着的信念,悠遠的歌聲,高潔的存在博得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們的厚愛,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遼東山夜臨秋詩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遼東山夜臨秋詩句(登臨高枝的蟬)1

遼東山夜臨秋詩句

蟬,坊間稱其為“知了”。在自然界,這個可愛的小生命,飲甘露,鳴高枝,夏之生,秋之亡,在蒼茫天地間,在短暫的歲月裡,以執着的信念,悠遠的歌聲,高潔的存在博得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們的厚愛。

蟬進詩賦,蟬入畫中,古今皆是。如《詩經》和《楚辭》中有對蟬的描寫,漢末的蔡邕和三國的曹植寫過《蟬賦》,南北朝時的張正見、沈約以及隋朝的盧思道等都留下有詠蟬詩。不過論詠蟬當屬唐人,唐留下的詠蟬詩數量衆多,一本《全唐詩》,錄有詠蟬詩60餘首,且風韻各異,形象有别。

初唐詩人詠蟬,承前人之魂脈,主調多是頌揚蟬之高潔。即使如駱賓王在獄中寫下的《在獄詠蟬》,也不失一種求鳴響,望奮飛之精神。中唐時期,詩者詠蟬走向鼎盛,或思鄉,或懷友,或自歎,或表達憂國心,或顯示愛民情等等。許是由于當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各種社會矛盾頻出。蟬聲也牽動着詩者之愁腸,當時詠蟬的主調由高潔慢慢轉為悲涼。如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答白刑部聞新蟬》詩雲:“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晚唐則更突出,唐末社會腐敗不堪,蟬又由悲涼變為污濁的典型,如詩人羅隐屢舉不第,對官場的昏聩污濁有切身體會,他筆下的蟬,是“天地工夫一不遺,與君聲調借君緌。風栖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從初唐到中唐,再到唐末,詩者詠蟬從高潔到悲涼,再到污濁,靜研全唐60餘篇詠蟬詩,就如一部生動的、波瀾壯闊且跌宕起伏的全唐史。

有語曰“薄如蟬翼”,紙上畫蟬,難度極大,難就難在那薄薄的蟬翼,輕靈的姿态,恣意的神韻。古今無數大師所畫之蟬,寥寥數筆,生動,輕靈,如齊白石老人筆下的蟬。當然,蟬不僅屬于畫家,更屬于夏天,也屬于孩子。《莊子·達生》中有記載:“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見佝偻者承蜩,猶掇之也。”曲背老人捕蟬技藝值得一說,更值得稱道的還有捕獲之蟬會給他的孫兒帶來什麼樣的快樂。汪曾祺有文說:“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竹竿頭上塗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很粘。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蟬入土可存活,出土又能羽化。在中國古代象征複活和永生。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上就出現了蟬的若蟲形象。蟬蛻于濁穢,浮遊塵埃之外。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其造型和寓意,更早就被國人所認知,古有說法,生以為佩,死以為含。從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人們總習慣把一個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蟬更多的含義。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名曰“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卧在樹葉上,名曰“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等等。說到玉蟬,當屬漢代,其線條簡練、粗犷有力、刀鋒明晰,表面平滑光亮,邊沿棱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素有“漢八刀”之稱。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玉蟬出現,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的。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數千年。

蟬也有禅意。在禅家看來,表明古人天性中自具禅意,以蟬說禅。浮遊塵埃,隐身止語;出世發聲,一鳴驚人;恰如君子,震耳發聩。蟬又名“知了”。在佛家眼裡,知是智慧;了是覺悟。或者說,知乃明實相,了是無我或放下。回歸本真,參透人生,是修禅的崇尚,思惟修,覺悟,正是心靈入“知”之境界,超然平淡,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心經》就有語“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所謂的在修禅的過程中獲得大智慧,因而進入五蘊皆空的無我境界,這正是由“知”到“了”的過程。在佛家看來,心靈若是博大,便空靈無物,看破了念想,由“知”到“了”,和蟬脫去了一層層外殼一樣,是生命的再生,是靈魂的涅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孤獨,隻能自己去面對;有一種覺醒,隻能自己去把握;有一種登高,隻能靠自己去積累,就如不經曆風雨何能見到彩虹,就像誰也無法去替代一粒種子的發芽生長。當紅塵世俗在自己的腳下一點點矮下去,靈魂就會離樹幹高處一點點靠近,這是一種厚積薄發式的攀登,這是一顆不屈不撓的心,需要擁有一個無比強大的信念,更需要昂着頭,一步一個腳印虔誠地向着心中的希望攀登。登臨高枝蟬,一鳴驚人蟬,為了一季的光明,為了一鳴驚人,這個可愛的小生命能在黑沉沉的世界裡蟄伏5年、12年,甚至最長可達17年。蟬深深地将自己埋葬在黑暗中,在長久的孤獨與寂寞中,經過數次蛻皮,一點一點豐裕着自己,心中的信念永不變,等待涅槃,向往高鳴。

不知春秋又何妨,誰能比蟬更懂得夏的美好呢,17年的漫長積澱,數次脫皮蛻變,漫長而艱辛的努力。蟬的登臨高枝,蟬的一鳴驚人,再次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功成名就從來都不是随随便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