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各地諸侯割據,大浪淘沙,最後形成北曹操、東孫權、西劉備的三足鼎立局面。
而赤壁一戰,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是由群雄割據到三足鼎立的分水嶺。
曹操自官渡一戰勝袁紹之後,攻破袁尚、袁譚,東征海賊管承,北征三郡烏丸,逐漸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正月,公元208年,曹操回到邺城,作玄武池以練習舟師水軍,準備南下,進攻荊州。
半年之後,率大軍南征荊州劉表,劉表病死,子劉琮屯兵于襄陽,而劉備屯兵于樊城。
曹操率軍至新野,劉琮主動投降,獻荊州于曹操,劉備被曹操追擊,激戰長坂,最後幸得關羽率水軍前來接應,得以奔走夏口。
曹操得荊州,孫權不自安,采納魯肅的建議,派魯肅來見劉備,建議劉備放棄投奔蒼梧的想法,轉而屯軍樊城,抗擊曹操。
而孫權此時屯軍于柴桑,亦有觀望成敗之意。
諸葛亮亦建議聯結孫權共同抗曹,言道:“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諸葛亮來見孫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于此同時,曹操寫信給孫權,要挾投降之意明顯,東吳将領們多勸孫權投降,而魯肅卻據理力争,對孫權說,将領們投降後,照樣升官發财,而孫權投降後,又可以去哪裡安身?
孫權終于下定決心,聯合劉備,派周瑜、程普、魯肅,率水軍三萬,并力拒曹。
孫、劉聯合,是諸葛亮的既定策略,不能忽視的,是魯肅的高瞻遠矚,在孫劉結成聯盟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赤壁之戰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孫權發兵三萬,諸葛亮在勸孫權聯合之時,稱劉備據兵萬餘人,另有劉表長子劉琦收攏江夏戰士不下萬人。
相比較曹操的軍隊數量又如何?
曹操在寫給孫權的勸降信中自稱有水、陸軍隊合計八十萬人!
而作為主戰派的周瑜分析,不過十五六萬人左右。
孫劉兩軍聯合,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渡江的曹軍遭遇。
曹軍之中,恰逢瘟疫流行,死傷頗多,而自己訓練的水軍經驗不足,新收編的荊州士卒亦不合于心,初戰即被周瑜打敗。
曹操将水軍與陸軍合并,戰船停靠于江北烏林,抓緊操練水軍,而周瑜則屯軍于赤壁,兩軍隔長江對峙。
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曹軍将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于船上如履平地。
黃蓋見其船相連,獻火攻之計,以詐降之名,率火船突入曹軍水寨,燒盡戰船,時東南風急,大火蔓延至岸上陸軍營寨,死傷無數。
周瑜則率軍尾随而至,奮勇向前,曹軍大敗。
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道路泥濘,曹操讓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尾随追擊,但已追不及。
赤壁一戰,曹操戰不利,引軍而還,但仍留下曹仁、徐晃留守南郡,文聘守江夏。
孫權得知赤壁勝利後,親自率領大軍北攻合肥,想要向北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奈何中計而戰不利,被迫退兵。
周瑜乘勝進攻屯兵于江陵的曹仁,兩軍經過多次交手,勝負不分,周瑜親自上陣,被流矢所中,重傷之下,唯有退兵。
于此同時,最大受益者,卻成了劉備。
劉備先是以周瑜所分之地少,不足以安民為由,向孫權借荊州數郡,曹軍北還之後,劉備上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而自己則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太守,全部投降于劉備。
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整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琦病死,手下将領推劉備為荊州牧,孫權亦将自己的妹妹嫁于劉備。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來請求劉備入川,以擊張魯,沒曾想到,卻被劉備奪取了成都。
赤壁之戰,曹操一時間失去了一統江山的機會,孫權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不可得,唯有劉備,不僅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更是擁有了自己的割據地盤。
此後劉備謀取益州,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