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鹿鹿溪
作者:人間油物
前言
公元581年, 隋文帝楊堅替北周宇文氏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公元588年,隋開皇八年,隋文帝楊堅派次子晉王楊廣(即後來的 隋炀帝 )為總指揮,統領共五十餘萬水陸大軍,自西向東,同時渡江南下攻陳。
長江中下遊部分,由楊素率軍出永安(即白帝城,今奉節),劉仁恩出軍江陵,楊俊出襄陽進駐漢口。下遊地區,則是楊廣親自領兵,派韓擒虎出廬江(今合肥),賀若弼(bi)出廣陵(今揚州),三路全力攻打陳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另派王世積出蕲春攻打九江,燕榮由東海(今連雲港)沿海南下,迂回進入太湖,奇襲吳縣(今蘇州)支援楊廣部隊。
此次隋朝沿 “滬漢蓉長江通道” 大規模的渡江作戰,一舉消滅偏安一隅的南朝陳政權,逼降自恃有 “長江天塹” 做屏障的陳朝後主陳叔寶 (著名的 《玉樹後庭花》 詞作者),史稱 “隋滅陳之戰” 。
陳朝滅亡後,隋朝随後連接平定三吳、嶺南等地區,完成了南北大一統,結束了中國自東漢末年以後,将近300年魏晉南北朝各自割據的紛亂情況。
陳叔寶任用奸佞,昏庸誤國,留下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和一口後人引以為恥的 “胭脂井” 。隋文帝楊堅則完成了南北的一統大業,開創了又一個全新時代。
南北的統一,對國家是一件好事,可對有的人來說,卻又是不幸的,比如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 ,又比如陳叔寶的妹妹- 樂昌公主 。
隋滅陳之戰
壹
《破鏡詩》
作者:徐德言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
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太子舍人徐德言,出身書香世家,名門之後,他的祖父徐陵曾參與過詩集 《玉台新詠》 的編撰。而當時和他祖父徐陵齊名,并稱“徐庾”的,則是另一位文學家庾信 。
庾信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王勃代表作《滕王閣序》中名句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便是改編自庾信《馬射賦》裡的原句。
于是像徐德言這樣的名家之後,江南才子,自然而然被陳叔寶看中了,不僅招他入朝為官,還将他招為驸馬,把自己的大妹妹樂昌公主嫁給了他。
才子佳人,伉俪情深,互敬互愛,夫唱婦随,徐德言和樂昌公主的婚後生活比德芙還絲滑,幸福而甜蜜。
可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二人的小世界,終究逃不過曆史滾滾車輪所帶來的影響,所有的幸福與甜蜜,都随着北方的戰船開進建康而結束。三百年割據形勢的南北統一了,準備一輩子白頭偕老的新婚夫妻卻是要分開了。
按照古時慣例,亡國之君和其親屬都不能在原籍居住,為了防止他們再次犯上作亂,隋文帝楊堅将陳叔寶一家老小全部遷往京師長安,樂昌公主身為皇族一員,自然也在其列。
雖然國破家亡,劫後餘生也是萬幸,可馬上又要忍受分離相思之情。況且公主此去長安千裡,一路山水相隔,而徐德言此時又是亡國舊臣,根本無法與公主同行。徐德言和樂昌公主皆是苦不堪言。
臨行前,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再一次的告别,樂昌公主拿出平時随身打扮的梳妝銅鏡摔成兩半。她将其中一半藏在身懷,另外一半留給徐德言,并和徐德言約定: 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就在長安的鬧市街頭叫賣銅鏡,如果老天有眼,不忍我們今世這段情緣就此斷開,讓我們再次重逢時,就以這半面銅鏡作為相認的信物。
徐德言含淚點頭,且不說建康與長安千裡遙望,樂昌公主遷往長安,将會發落到哪個地方,也根本無從知曉,這個希望實在是太渺茫了。
可不管怎麼樣,隻要還活在這個世上,隻要還有一絲生機,徐德言都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機會去往長安,祈禱天見可憐,能讓夫妻兩人有 “破鏡重圓” 的一天。
樂昌公主随哥哥陳叔寶一行被遷送長安後,被隋文帝楊堅賞賜給滅陳重臣楊素做了小妾。楊素身為領軍将軍,并不隻是一個隻知舞槍弄棒的大老粗,他通曉詩文,文武雙全。樂昌公主雖是小妾,可才藝雙絕,楊素對她也是買房買車,寵愛有加,但樂昌公主始終郁郁寡歡,無心言語。
好不容易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長安鬧市,樂昌公主讓貼身的老仆人帶着那半塊銅鏡去街頭叫賣。
大家奇怪紛紛,一塊殘缺的銅鏡能有什麼用,一問之下,價格還标的離譜無比。大家都以為老仆人年老志亂,怕是想錢想瘋了。一天過去,無人搭理。第一年,樂昌公主的半面銅鏡無人問津,第二年元宵節,老仆人再次帶着銅鏡前往鬧市街頭高聲叫賣,結果仍然無人垂詢。
樂昌公主絕望了,到底是丈夫已有新歡忘了自己,還是尚未趕到長安城,或是已經不在人世。除了猜測,樂昌公主隻能惴惴不安的繼續等待着。
第三年元宵佳節,當老仆人再次帶着那半面銅鏡來到市集後,終于給樂昌公主帶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原來當老仆人來到市集上時,也恰巧有一位書生模樣的中年人拿着半面銅鏡在高聲叫賣,并且聲稱隻要是有人能拿出另外半面銅鏡與他自己的銅鏡相契合,便分文不取無償給與,還有銀兩相贈。
老仆人趕緊拿出樂昌公主的半面銅鏡,一比之下,果然和中年書生的那半面鏡子相契合在一起,組成了一面完整的銅鏡。年輕人大喜過望,頓時淚如泉湧,連忙将銅鏡相贈,并詳細詢問了樂昌公主的近況,随後拿出紙寫下他在長安城中的地址和一首詩,連銅鏡一起讓老仆人帶回給樂昌公主。
樂昌公主拿着兩面殘缺銅鏡仔細端詳,合起來時果然是分毫不差,打開紙箋,丈夫徐德言熟悉的筆迹再次映入眼簾: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
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貳
《餞别自解詩》
作者:樂昌公主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信做人難。
徐德言将自己的半面銅鏡和紙箋,托老仆人帶去給樂昌公主後,從最初得知公主下落的狂喜慢慢冷靜下來。
看看如今的自己,一路的颠沛流離,一身的鬓白滄桑,從建康到長安,他花了整整三年,昔日帥氣的江南才子早已衰老遲暮。
看看如今的公主,被隋朝當紅重臣楊素納為寵妾,衣食無憂,富貴榮華, 侯門一入深似海 ,從長安到長安,多麼近在咫尺的距離,但卻是無從相見。
可就算見了面又能怎麼樣,一個是前朝罪臣,一介白身;一個是當朝的國家級幹部,軍政紅人。公主現在這麼好的物質生活,對自己這個“前夫”又是什麼樣的想法,一切他都不得知。
徐德言此時的心情既高興又失落,這種與愛人失而複得,想得卻又不可得的矛盾心理,讓他深深明白了什麼是:
有一種相見不敢見的傷痛
有一種愛還埋藏在我心中
這一種想見不能見的傷痛
讓我對你的思念越來越濃
我卻隻能把你 把你放在我心中
唉,這該是多麼痛的領悟!
而樂昌公主收到老仆帶回的好消息後,也是喜極而泣。為丈夫還活在人世而歡欣,為丈夫沒有忘記他們之間“蒲公英的約定”而高興。
看到徐德言寫的詩歌,樂昌公主悲痛萬分,丈夫在詩中表達的意思她何嘗不知,當年的破鏡已經重圓了,可鏡中佳人卻已經不在,我如今找到了你的下落,可鏡中隻空空留下一輪明月。丈夫不知她現在的心意,隻能通過這樣的詩歌來側面詢問,樂昌公主當然明白。
抱着這面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的銅鏡,樂昌公主仿佛在這面銅鏡中看到了昔日南京的你侬我侬,鹣鲽情深,鳳凰于飛;又仿佛看到了這三年,徐德言為了到長安與自己團圓,這一路上走過來的筚路藍縷,歲月艱辛。
樂昌公主何嘗不想和徐德言再續前緣,可現在自己隻是楊素府上一位人微言輕的小妾,又是陳朝亡國皇帝陳叔寶的妹妹,這樣的敏感身份,這樣的尴尬位置。越國公楊素這位當今炙手可熱的朝廷紅人,雖然平日裡對自己愛護有加,可關于這件事情,樂昌公主實在是愛在心裡口難開。
此後幾天,樂昌公主感傷憂愁,茶飯不思,終日以淚洗面,日漸憔悴。該如何能和“前夫”團聚,又如何能讓徐德言知道自己并沒有改變心意。
想起丈夫從千裡之外的南京,一路跋山涉水來到長安履行當年的約定,樂昌公主就心疼不已。時下幹戈止息不久,兵荒馬亂剛平,丈夫這一路上一定受了不少的苦難。如今兩人都在長安城裡,近在咫尺,卻遙遙相望,多麼想丈夫此時此刻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給你一面過去的銅鏡
看看那時我們的愛情
從來不會去忘了 我還在愛着你
因為愛情 不會輕易悲傷
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因為愛情 簡單的生長
依然随時可以為你瘋狂
樂昌公主近日神情恍惚,花顔枯萎的樣子引起了楊素的注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位小妾總是拿着一面破鏡子悶悶不樂,不言不語。
經過楊素的再三盤問,樂昌公主終于是忍不住心中的苦楚和思念,将 “破鏡重圓” 整件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講了出來: 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夜晚的枕頭都是眼淚。。。
楊素聽完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大受感動,于是馬上派人将徐德言請進了王府,讓昔日的夫妻兩人得以相見。
徐德言被邀請到越王府,楊素設宴款待。看到昔日麗藝雙絕的愛人,現在卻以他人寵妾的身份陪伴在側強顔歡笑,徐德言心裡不是滋味。
看到昔日翩翩倜傥的愛人,現在卻是以落魄布衣亡國之臣的身份相見,樂昌公主心裡滋味不好受。 如果再見不能紅着眼,是否還會紅着臉。面對此情此景,樂昌公主心有戚戚,悲傷不絕,提筆寫下了《餞别自解詩》: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信做人難。
今天同時面對兩位新舊丈夫,着實讓人左右為難。心裡對徐德言的愛意,此時此刻無法表達。可楊素現在才是自己名義上的丈夫,自己不過是王府中一位地位卑微的小妾,又如何敢對楊素提出要離開這種大逆不道的要求。不敢哭也不敢笑,到了今天,才知道做人的難處。
樂昌公主,徐德言,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國破家亡,世事無常,能在三年後,見到對方安然無恙已是萬幸,今日匆匆一見,紅顔相望白發,亦是了卻了牽挂。兩位昔日的愛侶已經做好了 “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懷念” 的心理準備。
楊素看着樂昌公主寫下的這首詩,又看着眼前這對戀人重逢之後的深情悲傷,不禁為他們之間真摯的感情所感動,不由動起了恻隐之心。
酒過三巡之後,楊素決定成人之美,宣布樂昌公主可以跟随徐德言一起離開,他不會阻攔,還會資助他們盤纏,讓他們可以回到江南老家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徐德言和樂昌公主聽到這意外的喜訊高興萬分,趕緊雙雙叩拜越國公楊素的成全大恩。宴罷,徐德言和樂昌公主攜手離開長安,回到了江南故裡,而這段佳話也開始為人人稱頌, “破鏡重圓” 的典故自此流傳至今。
題外話: 在“破鏡重圓”這個故事裡,除了主人公徐德言和樂昌公主, 楊素 也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成全,才促成了這段曆史佳話。
而唐朝開國時,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中的著名将軍李靖 ,由于其舅舅韓擒虎是楊素的部下,李靖在年輕時也曾去王府拜見楊素。楊素身邊有一位侍女,名喚張出塵 ,由于經常手持紅色佛塵站在楊素身邊,也稱為 “紅拂女” 。
她見李靖談吐不凡,器宇軒昂,實在是心中的英雄人物。于是派人記下了李靖的住處,晚上偷偷跑出王府,去李靖家表明了心意,也成就了 “紅拂夜奔” 這段 慧眼識英雄的傳奇故事。
(完)
本文轉自鹿鹿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