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塗書媽媽 歡迎關注
•喜歡/ 閱讀、畫畫,分享育兒經
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在他的著作中指出:
今天藝術教育的不同趨勢是教育家對創作過程中強調的要點不同。有些藝術教育家着重美術批評、藝術媒介及應用設計元素和組織;另一些則隻認識到個體及心理需要。在藝術教育中,這兩種趨勢都是不可偏廢的,他們必須密切的合為一體。
這是一個關于兒童美術培養要基于哪一種教育理念來培養的問題闡述。
一種教育理念認為,藝術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以兒童心理和心智為中心,簡單說點就是放任孩子自由發揮 ,另一種則認為要以美術教育學科為中心,也就是提倡建立嚴密的學科體系從而對孩子加以引導。
前者以哲學家裡德 和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為代表;後者以美術教育家艾略特為代表。
我們暫且不急于做選擇,不妨先來看一組牛掰且深入人心的大師的作品,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畫的《公牛》。
- 畢加索1945年12~1946年1月創作的11稿“公牛”,我們看到藝術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過程。畫家這樣的極簡造型與幼兒輕而易舉的塗鴉如此相似……
《公牛》九稿圖
第五稿創作時間
一個與畢加索在同一工廠車間幹活的工匠親眼見識了公牛的創作全過程。他說畢加索最初畫的是一頭膘肥體壯的公牛,“然後他開始從牛身上剜去一片片的肉,每一稿都比前一稿少一點什麼,最後牛的頭就成螞蟻大小 ,牛隻剩幾條線”。
酷似兒童畫塗鴉的《公牛》第11稿
現代繪畫、原始繪畫、民間繪畫與兒童繪畫,在藝術藝術形式語言上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删繁就簡,去僞存真。
去僞存真,畢加索的那句話深深地印入了人們的腦海,他說:“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學習像兒童一樣去畫畫”。
幼兒四歲左右是形象知覺的敏感期,隻要父母給孩子提供寬松而恰當的環境,孩子對外部世界的敏銳洞察力能夠非常迅速的捕捉到事物的本質特征,将複雜的不規則的視覺信息轉變為規則而完美的圖形。
-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着在畫畫的道路上,孩子隻要秉承這樣的觀念,隻要自娛自樂自由表達就足夠了呢?
我們來看看,同一個孩子在3到6歲之間對人物的刻畫不同展現(圖4—7),每長大一歲,孩子對對象的刻畫就深入一點,圖形就越複雜一些。
佳佳3歲時畫的蝌蚪人
5歲人像寫生
國慶節畫姑姑 佳佳 6歲寫生畫
如果這個時候有哪個大人走過來對着孩子說的:“你畫姑姑的這張作品太複雜,不如第一副簡單好看”。相信不但旁人聽了會覺得這話簡直不過腦子,孩子聽了也是會不搭理他的。
孩子繪畫作品反映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從感性到理性逐漸發展,軌迹清晰如同日出日落,和成人抽象畫相比 ,就像一個站在南半球 ,一個站在北半球,從起點出發曆經千山萬水又回到原點,隻是此刻的原點和起點相較已經賦予了不同的曆程。交集之處就是質樸和純真。
培養孩子畫畫無非也是希望他們邁向一條成才之路,這條路是從孩子小的時候依據直覺逐漸發展出來的,孩子有這個天賦 ,但并不代表可以放任不管。
放任型父母認為孩子的天性不可過多幹預,擔心錯誤的引導讓孩子誤入歧途,這樣的擔心源于舊的美術教育理念。
- 由繁入簡的觀念
以成人的眼光看兒童造型能力的發展,覺得美術的學習等同于成人的認知,要從簡到難進行安排,實際上兒童是依據感知認識事物,是從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人和事開始的,而不是類似成人從簡到難認知過程。
所以許多父母說:“我家孩子提起筆來就畫人”。因為人是孩子感興趣又熟悉的,即便是對大人來說都覺得複雜的人物畫,孩子也會不覺得是什麼難以起筆的難事了。
- 強調畫面真實感和準确性的執着
實際上,兒童繪畫的意圖并不注重畫得是否與真實物象一樣,兒童畫與技巧并沒有太大關系,沒有必要過多灌輸那些不可能被兒童接受的技法。
- 強調模式化的技藝方法
許多專家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對于物象結構、透視、比例、色彩的認識,是依靠直覺得到發展的,創造力也随之發展,模式化會壓抑他們的發展。
通過孩子依據直覺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的這個特點,不但可以促進兒童的感官發育,還能夠培養孩子美學的意識。
我們通過怎樣的教育方法既能夠讓孩子避免不利的幹預和錯誤引導,又能夠使孩子在自由表達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發揮想象自由創作,同時還能夠促進兒童逐步掌握創作視覺語言的基本方法,從而達到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目的呢?
引導孩子通過訓練培養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是視覺造型語言創造力的基本方法。
- 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通過觀察、記憶、體驗聯想、欣賞等手段。
選擇不同的指導方法和内容,避免千篇一律,啟發孩子的視覺造型語言創造力。
(1)通過觀察豐富孩子感官并獲取知識,是發展孩子才能的有效方法。
有心的父母常常會帶着孩子走近大自然,去發現生活的美好,并且帶上繪畫工具去描繪這樣的美好。
蕾蕾的畫
丁丁畫的植物
四歲的蕾蕾和丁丁在看觀察和認識了植物的之後憑借記憶畫出了自己的作品。
結果,兩個小朋友都有很好的表現,兩相比較,蕾蕾的畫富有象征特點,樹葉用橢圓代表,尚未分化為具體圖像;丁丁畫的植物表現得有變化,并且畫出了葉脈和植物的根須。兩幅畫都很稚拙有力。
(2)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故事激發孩子的想象進行創作,在不要求畫的像的前提下,孩子們的畫通常都能給人帶來意外驚喜。
飔飔和侃侃為美麗公主配圖
飔飔和侃侃為美麗公主的故事畫了自己的想象畫,故事說的是:國王有一個美麗的公主,深棕色的皮膚和一對雪亮的眼睛,金黃的頭發披散在肩上,頭戴金色的王冠,身上穿着色彩鮮豔的服飾坐在宮中,有時外出打獵,換上武士的服裝,頭上插滿各色的羽毛,十分潇灑英俊。
兩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了不同的形象,人物生動設色大膽,都表現了自己的獨特的想象力。
(3)當孩子畫畫沒有信心,老覺得自己不如别人畫的好,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帶他們欣賞一些現代派畫家稚拙有意思的作品,畫家的随心所欲揮灑自如的線圈與孩子智趣輕松的繪畫樣貌通常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保羅•克利自畫像
比如現代派畫家保羅•克利(瑞士)和馬蒂斯(法國),他們的繪畫作品通常擺脫了表面的真實,自主表現的方式描繪了現實,經過内心所産生的總體印象,線條跟随心理節奏和情緒的波動而流淌,表現形式的新穎别緻,總是能夠引來孩子的喜愛。
- 通過體驗,讓孩子掌握繪畫工具材料使用方法以及表現的基本技法,啟發他們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和表現。
兒童繪畫就鼓勵孩子進行繪畫材料的嘗試也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種途徑。
黃磊老婆孫莉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大女兒多多畫畫的照片,網友紛紛誇贊多多畫得好,同時還對作品表現的材料進行了一番探尋,好奇小畫家用的畫紙是什麼材料:“不會是黃磊的大腿吧?”,一番調侃之後,答案揭曉,原來多多用的是牛皮紙,可見對于材料的大膽嘗試不光是少數專業人士獨辟蹊徑的專利而已。
多多在牛皮紙上畫畫
- 避免使用好與不好、正确和錯誤,來評判孩子的作品,積極正面的引導,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
孫俪曾在網上感歎,家裡的白牆成了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的畫闆。剛開始的時候,孫俪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想要制止孩子在牆上大手筆。
但是鄧超說:“這是孩子的創作,牆紙可以換,但是影響到孩子的靈感就不好了。”
孫俪覺得此話有理,于是非但不批評反而靜觀其變,直到牆和家具都變成了“限量版”作品。
一家四口去看海
自由寬松的環境為孩子們提供了心情愉悅和情緒舒展的空間,注重孩子們的興趣培養,以生活中孩子們感興趣的點進行引導,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兒童中心論和學科中心論是美術教育争論對峙已久的話題,我們梳理出一條脈絡清晰的道路,那就是由舊的學科中心——兒童中心——新的學科中心的回歸,這是建立和發展兒童美術新學科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因為“藝術是一種教育工具”它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兒童繪畫就像是人類原始藝術的開端,具有原始的對美的内驅力,它有如揚帆遠洋的小舟,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它恰當的航向,當它逆風時提醒它注意安全,停滞時給他助力向前,如此而已。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