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信公衆号淘曆史(taohistory)
T君帶你淘曆史漲姿勢~
本文作者|胡小明
1934年,一架飛機在澳大利亞南邊的巴斯海峽失事,機上隻載有9位乘客和2名飛行員,而他們不幸全部遇難。這是澳大利亞最早的一起大型空難,原因至今未明。罹難者包括九歲的戴維 · 沃倫的父親。小沃倫哭成了淚人,這一悲劇在他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陰影。
沃倫大學畢業後,成為墨爾本航空研究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那時,商用噴氣飛機的研發正處于起步階段,實驗室主要研究飛機燃料問題,沃倫感興趣的卻是飛行記錄系統的研發。
1953年5月2日,全球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不幸墜毀。沃倫參與了該事故的調查,并于1954年發表了學術論文《一種有助于調查空難事故的設備》,論文中設想了一種設備:既能将飛行員的對話和飛機上的儀器數據信息保存下來,可在飛機失事後保留數據。論文在國際上産生了不小的影響,在澳大利亞學術界卻反響平平,很多人都認為:“假如這東西真的有這麼好,美國人早就把它發明出來了!”。
戴維·沃倫和他的黑匣子
但沃倫回到澳大利亞後,仍遭冷遇。直到1960年,又一起大空難在澳大利亞發生,這起悲劇拉開了民航“黑匣子”時代的幕布,因事故調查過程異常艱難,澳大利亞政府才開始重視“黑匣子”,要求全國的飛機都予以安裝。接着,國際民航組織也規定所有客機上必須安裝“黑匣子”。國際民航組織規定所有客機上必須安裝“黑匣子”。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黑匣子在全球航空業得到了普遍運用,成為了所有商用飛機和多數軍用飛機的“标配”,多虧了那些它們在災難中保存下來的數據,科學家才得以改進飛機的構造,令那些不幸的錯誤不再重複。而且随着不斷的技術改進,如今的黑匣子已經能把飛機停止工作或失事墜毀前半小時的語音對話和兩小時的飛行參數都記錄下來,即使在空難中受到嚴重損壞,仍能保證内存數據的完整,供飛行實驗、事故分析之用。
為了便于人們更容易尋找到掉落的記錄儀,它們的外殼都被刷成了鮮亮的橘紅色,外部還裹上了反射條帶,就算在大海裡漂浮,搜尋飛機也能遠遠地發現它。所以“黑匣子”之名并不是指它的顔色,更多是因為它被視作空難”的不祥之物。
為了回收方便,黑匣子上還安置了降落傘,可以自動彈出安全降落。為了确保安全,它通常安裝在遠離飛機中心的尾翼翼根的地方。而且“黑匣子”用合金材料制成,非常堅固,并且耐高溫(600℃~800℃),耐高壓(可承受1噸重的壓力),防腐蝕。
2016年初瑞典空難中被損壞的記錄儀,内部數據完好
為了表揚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沃倫,2002年,當局為他頒發了“澳大利亞國家勳章”,這是澳大利亞授予平民的最高榮譽。為了表達對沃倫的敬意,澳洲航空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架客機。
更難能可貴的是,沃倫一直都知道飛行記錄儀能夠帶來多大的财富,但他由始至終沒有為它申請專利,全球所有飛機均可無償使用黑匣子而無需向他付費。他認為,能夠研究飛行記錄儀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和幸福,他很高興自己的發明能為世界的航空業做出貢獻。2010年7月19日,戴維·沃倫在墨爾本的療養院去世,享年85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