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重遊昆明池詩句

重遊昆明池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7:27:59

地方古詩欣賞 ---《登臨花馬池城》

居才

最近一直在閱讀《甯夏曆代詩詞集》。

《甯夏曆代詩詞集》由自治區文史研究館組織部分館員、研究員與有關方面專家挖掘和整合甯夏曆史文化資源,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始彙成集。《甯夏曆代詩詞集》是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和甯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甯夏曆代詩詞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該書因地錄詩,收載上至先秦下至清朝曆代有關甯夏詩詞,為集大成之地方曆史文化典籍。二是該書大緻以曆史朝代及作者生活年代先後排序,以見不同曆史風貌。三是該書中有的詩句對少數民族含有污蔑不實之詞,但為了便于查閱研究,一般都保持着原貌。四是該書中個别字詞用繁體字或異體字代替。五是該書對詩詞作者予以介紹,同一作者集中排列,前已介紹,後不贅述;對詩詞内容詳明出處并予注釋,詩詞題目的釋文注于“說明”中,注釋力求注重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繁簡适當。六是該書中,對個别生僻字、多音字注音,以方便閱讀。七是該書本着“當注則注”的原則,突出文獻性、資料性、學術性和實用性。

全書共彙集詩詞1500餘首,分五卷本出版,160餘萬字。

我是文學底子不是很深厚的讀者,我在閱讀《甯夏曆代詩詞集》時,覺得該詩詞集不是很适合普通讀者。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有這麼幾方面的體會:一是由于甯夏地域相對較小,對于《甯夏曆代詩詞集》的讀者,專家學者較少,而對應地域的讀者才是主要讀者。比如,我是甯夏鹽池縣的讀者,我自然對關于鹽池縣的古詩詞感興趣,正因為此,由于該書注解不夠詳實,也沒有翻譯和欣賞内容,這樣的短缺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了不方便且無法全面理解和欣賞全詩。二是在收錄的詩詞中,名家和名篇相對較少,但因為一些詩詞和讀者生活的地獄和曆史息息相關,還是很值得一讀的。三是一些詩詞雖出自甯夏的曆史典籍,但與甯夏事實上沒有多大關系;一些詩詞寫的是塞外,實際上與甯夏本地卻沒有多大關系。四是作者簡介和曆史背景簡單或沒有介紹。

我以為存在的這些問題當然與我的閱讀能力和知識儲備有很大關系,并不完全是編者的事情。

但不管怎麼樣說,《甯夏曆代詩詞集》的出版,在甯夏古詩詞的編纂中都是一件大事和喜事,值得欣慰和贊許。

編輯出版《甯夏曆代詩詞集》是一項龐雜而精細的文化系統工程,包括對散見于上迄遠古,下至清代,卷帙浩繁的曆代文獻典籍、新舊地方志書、存世碑碣文字中有關甯夏山川景緻、人文曆史、軍事鬥争、社會生活、風土民情等方面的詩詞加以搜集整理,并進行分類、校勘、注釋。《甯夏曆代詩詞集》既是一部文化典籍,也是一部實用工具書,并突出文獻性與學術性,對研究文學、曆史、人文、地理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使用和收藏價值。

《甯夏曆代詩詞集》中明确關于甯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的詩詞不是很多,僅有的十幾首詩詞多以花馬池地名、傳說和塞外軍旅、兵營等題材為主。

下面将明代重臣楊守禮的一首關于花馬池的七言詩分享給大家,請欣賞!

《登臨花馬池城》

楊守禮「明」六月遙臨花馬池,城樓百裡間華夷。雲連紫塞柝聲遠,風卷黃沙馬足遲。名利一生空自老,是非千載不勝悲。長安東望三千裡,早把平胡頌玉墀。

【說明】該詩選自《嘉靖甯夏新志》卷3“所屬各地·甯夏後衛”。詩名系編者所加。

【注解】①華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中國和外國。宋元時指國家的疆域。

②紫塞:指長城,因長城一帶的石土都是紫色而得名。南梁周興嗣編綴的《千字文》,把長城稱為“紫塞”。

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

據孫謙益參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紫塞”即長城也。

秦始皇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至朝鮮,其長萬裡,土色皆紫,故稱“紫塞”。孫謙益的注解雖簡約,但很能說明詞義。我曾考證“紫塞”的出典,隻知長城之下土盡紫。

關于“盡紫”一般有兩種說法:

一說長城之下有紫色花,所以說“紫塞”。

二是我國各地土色有黃土地,紅土地,黑土地等,“紫塞”或由土色拓展而來。

長達萬裡的長城下,土盡紫,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築長城的民士有生還的嗎?一批批築長城的民士全都死在城下了。“屍骨相支拄”,基本意思就是屍骨全都爛在城下了?民士血肉之軀摻和了泥土中,恰是紫色。

紫色的泥土裡花開紫色,真是血淚之花啊?

曆代帝皇奴役了民衆,卻創建了人間文明的奇迹--長城。

③柝:繁體字,[tuò]舊時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④玉墀:[yùchí]台階的一種美稱,這裡借指朝廷。

【作者簡介】楊守禮(1484-1555),字秉節,号南澗,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人。

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除戶部主事。嘉靖初累遷湖廣佥事,曆任徐州通判、河南參政等職,旋以右佥都禦史巡撫四川,很有幹才。

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右副都禦史巡撫甯夏,總督軍務,以丁憂去職,後因防禦鞑靼侵擾有功,升為右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軍逼臨北京,诏守禮進京,尋寇退,止不行。

地名花馬池:地名,即今甯夏鹽池縣,唐屬鹽州,宋入西夏,明置花馬池營。因縣東有鹽池,方圓二十裡,傳說有花馬現影。故得名。

我的家鄉位于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的苟池村,那裡有陝西最大的曬鹽結晶鹽湖,面積約4500畝,曬鹽的鹽池子的水深約0.1-0.4米,水面晶瑩如鏡,全池白茫茫一片,池周綠草如茵,野花叢生;池畔壩田毗連,渠道縱橫,每當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輝映,景色明麗。被譽為“定邊八景”之一。

苟池鹽湖離甯夏鹽池縣城剛好10公裡即20華裡。

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的鹽場堡鹽湖離甯夏鹽池縣城大約也是15公裡即30華裡,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北大池鹽湖離甯夏鹽池縣城大約也是25公裡即50華裡。

自明代以後,苟池食鹽行銷相對固定在陝西陝北和關中地區,也遠銷達陝西漢中府各州縣,此外,甯夏、甘肅兩省區也多食苟池食鹽。

明朝天順、正德年間,多用苟池食鹽換回矯健的西夏馬,在陝西人看來,所謂“花馬池”,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關于花馬池傳說由來多有争議。

陝西省認為“花馬池”來自于陝西省定邊縣苟池鹽湖,内蒙古則認為“花馬池”來自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北大池,甯夏則認為鹽池縣才是“花馬池”的由來。

争議歸争議,問題的核心在于甯夏的鹽池縣境内幾乎沒有盛産食鹽的鹽湖,鹽池縣的惠安堡鎮附近倒是有一個非常小的鹽湖,卻幾乎不産食鹽。

“因縣東有鹽池,方圓二十裡,傳說有花馬現影”以及苟池鹽湖離甯夏鹽池縣城大約也就是10公裡即20華裡,由此可以得出,陝西省定邊縣的苟池鹽湖大概率是“花馬池”傳說的真正由來。

有這樣的一個傳說,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傳很久以前,今天的鹽池與定邊交界的地方有一條很長的川地。川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璀璨奪目。其中有個水湖特别大,湖水清清,湖岸野草茂密。

有一年,一個盛夏的中午,住在水湖附近的百姓突然發現湖邊的草叢中有一匹色彩斑斓,揚鬓翹尾的花馬。百姓都以為是蒙古草原上脫缰而來的駿馬呢。可是,這匹花馬卻可望不可及,當人們靠近它的時候,就一縱身跳進湖裡。好玩愛動的小夥子甩掉衣服,“撲通、撲通”地紮入湖水中去捕捉。花馬在水中龍騰虎躍,青年人則奮力追捕,眼看要逮住花馬了,忽聽得“咴咴” 一聲長嘶,花馬突然潛入湖底。 小夥子們在湖水裡浮上沉下,竟然連花馬的影子也沒尋見,大家都在惋惜“一匹駿馬給淹死了”!誰知第二天中午,花馬又在湖邊悠然自得地啃着青草,百姓覺得非常奇怪。好玩愛動的小夥子們又去捕捉,花馬仍就潛進湖底。一連數日,天天如此。此後,人們便不再敢去驚動這匹駿馬了,傳說這是匹神馬,任它自由自在地吃草喝水。

轉眼冬天到了,花馬吃得膘肥體壯,滾瓜溜圓。

一天清晨,天空飄灑着雪花,湖面結了一層冰。忽然聽到花馬一聲長嘶,刹那間,湖面的冰層裂開,湖水“嘩嘩”地翻着水浪。花馬一縱身躍入湖水裡,水浪立刻平靜,湖面又結上了白花花的冰層。從此花馬再未躍上湖面。可水湖卻變成了一個鹽池。湖水天然結晶成食鹽,千百年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由于那匹神奇的花馬的傳說,人們便把這個大鹽池叫做花馬池,在池邊修築的城就叫做花馬池城了。

【作者】居才,男,漢族,丁未羊年出生,三秦北疆三邊苟池人氏,安貧樂道、義理一脈之民,現居住于甯夏。

重遊昆明池詩句(登臨花馬池城古詩欣賞)1

重遊昆明池詩句(登臨花馬池城古詩欣賞)2

重遊昆明池詩句(登臨花馬池城古詩欣賞)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