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魚即鲶魚,又稱作胡子鲢、黏魚、塘虱魚,生仔魚。此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腹面白色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與尾鳍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鲶魚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的中下層,多栖息在水草叢生、水流緩慢的底層。白天多隐蔽,晚間則十分活躍,習慣于遊至淺水處覓食。秋後潛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為肉食性底栖魚類,經常伏身于水草叢生的水底,等候小魚接近時張口吞食,也食蝦類和水生昆蟲。在很髒的水裡生存的更好,長的很快。
泥鳅,屬鳅科。泥鳅被稱為“水中之參”,在中國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見但也分布各地。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體小,隻有三、四寸長。它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顔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膩無法握住。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它和其它的魚不相同,無論外表,體形,生活習性都不同,是一種特殊的鳅類。 體細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于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鳍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藥。須5對,最長口須後伸到達或稍超過眼後緣。無眼下刺。鱗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與尾鳍相連。尾柄長大于尾柄高。尾鳍圓形。肛門靠近臀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